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先进典型 > 道德模范 > 正文

烈士陵园里38年的坚守

——记陕西省第六届道德模范张顺京

时间:2020-09-18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晏巧琳

  9月8日,华山脚下的烈士陵园里,张顺京早早起了床,一吃完饭就开始了每日必做的功课:擦拭墓碑,清扫陵园。

  今年62岁的张顺京是华山烈士陵园里唯一的“工作人员”。从24岁开始到如今两鬓斑白,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心守护着长眠于此的500多位老红军、老八路等为民族解放事业和国防建设英勇牺牲的先烈们,将曾经杂草丛生的陵园,“守”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78年,年仅20岁的张顺京在富平县应征入伍。入伍不到一年时间,其所在部队奉命开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在一次战斗中,一枚炮弹落在了张顺京身边,残碎的弹片扎入他的头骨里,令他瞬时昏迷。两天后,张顺京被战友们抬上了运尸车,幸亏一位卫生员发现他还有脉搏,才将他救了过来。

  历经6次手术后,张顺京落下了残疾,一根拐杖成了他形影不离的“朋友”。1980年,他被安排到华山脚下的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休养。经过两年艰苦的恢复训练,伤残的他虽然在行走上还有些艰难,但已经可以扔掉拐杖了。

  1982年夏季的一天,张顺京无意间来到了烈士陵园。看到年久失修的陵园围墙倒塌、荒草丛生,张顺京心里泛起阵阵酸楚。经历过生死的他,脑海里不时浮现出战场上炮火硝烟和战友牺牲的场景。“这些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为了祖国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不应该被遗忘!”回忆起当时来到陵园的场景,张顺京感慨不已。

  于是,张顺京找到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的领导,主动请缨:“我要到烈士陵园去守墓!”不久,他如愿以偿来到烈士陵园。陵园没有房子,他和妻子就住进存放骨灰盒的简易房。房子四面透风,不时有蛇鼠出没。

  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张顺京没有退缩,从住进陵园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每天清除杂草、整理坟冢的工作。土墙倒塌了,他就砍下树枝扎成篱笆把陵园围起来;没有生活用水,他就和妻子一起去华山镇政府和华山中学打水;没有电,他就靠点煤油灯和蜡烛照明。最苦的还不止这些,当时陵园周边许多人不知道张顺京的经历,嘲笑他是“得了小儿麻痹症的跛子”,处处躲着他,但张顺京从不解释。

  为了陵园的建设,张顺京多次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努力争取资金。“2002年,省上领导来视察。为了争取陵园修建款,我坚持向领导直言。”张顺京笑着说,这次“直言”之后,他等来的不是责怪,而是一笔修建款。在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和张顺京的共同努力下,华山烈士陵园先后得到了政府下拨资金数十万元,修建了三层水泥结构的专门存放骨灰的“天福堂”,平整土坟改建成庄严的大理石墓碑,拆除土墙改建成透视墙和砖墙。

  这些年,除了守墓外,张顺京还开心地干起了一份新工作——义务讲述烈士故事。附近学校组织学生来扫墓时,他就一遍遍讲给学生听:烈士王天锡,为创建新四军骑兵团立下赫赫战功;烈士王银生,是智取华山八勇士中的一位……讲到最后,他总要对学生们重复一句话:“生活越来越好了,你们要记着他们,将来要为国家作贡献。”

  在张顺京的带动下,华山烈士陵园成为华阴市当地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校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有时一天接待十几批前来参观的群众。今年6月,华山烈士陵园被列为渭南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说起今后的打算,张顺京说:“我会一直干到自己动弹不了为止。我还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在陵园东北角的空地上建一个展览馆,将红色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记者 田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