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先进典型 > 身边好人 > 正文

自强励志张朝拴:先天残疾的他勤奋好学通过养蜂致富脱贫

时间:2019-01-22    来源:陕西文明网    责任编辑:张宁宁

  说起依靠养蜂脱贫的张朝拴,双寨村里的人都说他是个“不简单”的人。今年27岁的张朝拴家住山阳县高坝店镇双寨村四组。

  张朝拴小时候发烧抽风严重,因为父母没有钱及时带他去医院看病,落下了整根脊柱严重扭曲和左手变形。2007年2月10日凌晨,噩耗再一次袭来。他的父亲和大姐夫在采石场突发的爆炸事故中死亡。家里的主要劳力突然离世,留下体弱多病的母亲、聋哑人大姐和尚在襁褓中的外甥女,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他的肩上。还在上初三的他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张朝拴陆续学过水电工、在建筑工地当小工,但因为身体残疾,干不了重活,他常常遭到雇主的白眼和质疑,能得到的就业机会很少。一年下来除去自己的基本花销,只能省下五六千元。2015年5月份母亲去世,张朝拴回到了双寨村,这个破败的家仅留下他和7岁的外甥女,抚养孩子的任务落在他身上,张朝拴只能就近打一些零工,方便接送孩子上下学,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2015年7月,双寨村成为山阳县总工会精准扶贫的包扶村,全村开始发展养蜂产业。2015年10月,工会聘请的养蜂技术员带蜂驻村饲养。恰好其中一个技术员王发林就被安排在张朝拴的隔壁。得知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小伙子王发林,从深圳务工返乡参加工会培训,凭借5个蜂箱起步发展到现在年收入近20万元的励志经历后,张朝拴经常过去看他怎样操作。有时候王发林遇到分蜂忙不过来的时候,张朝拴还会上去搭把手。2016年5月,村上第一批养蜂的10户纷纷摇出了蜜。看到养蜂投资小、见效快,而且政府对贫困户养蜂实行一箱蜂种补贴300元,张朝拴再也坐不住了,报名加入了第二批养蜂户的行列。两个月后,20箱蜂种拉了回来,技术员帮他把蜂场设置在路边的地里。

  从想养到开始养再到把蜂养顺,张朝拴用了一年时间,他坦言这个过程确实很不容易。第一次分蜂就给了他下马威。那是蜂种拉回来没几天的事,有天中午张朝拴刚从蜂场回家,刚准备做饭,就听到一阵嗡嗡声从房顶掠过,他抬头一看,一大群蜂已经飞向屋后高高的红椿树林。他急忙赶到蜂场,发现其中一箱已经“蜂去箱空”,600块钱就这样一瞬间“飞”走了,张朝拴很懊恼。他说,刚开始的几个月,他也不知道哪一箱要分蜂,只能靠笨办法,每一箱都仔细检查。每天早晨6点起来,一个人在蜂场细细琢磨一待就是一天。经过几个月的实践,他渐渐摆顺了蜂场,也慢慢摸到了蜜蜂的脾性。“这都是被蜂蛰出来的。”张朝拴笑着说,“养蜂最主要的就是要勤快。这点劳动量,比起在外面搞劳务要轻松多了。”从拉回蜂种到年底,短短5个月时间,他的蜂种从20箱发展到33箱,蜂蜜一共卖了4000元。对于这样的回报,张朝拴表示很满意,“毕竟我的蜂拉回来得比较迟,能有这个收益很不错。”

  养蜂带给张朝拴的回报不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的性格和生活。周围的群众都说,朝拴变得开朗热情了,主动跟人说话,还愿意给人帮忙。技术员王发林告诉笔者,去年有一次朝拴帮邻居收蜂,上树不小心—把脚崴了,肿了好几天,他也不在意,等脚稍微好一点继续去给别人帮忙。2016年11月,高坝镇的蔡家庄村要请一个技术员,经村上推荐,张朝拴去当了10天技术员,给当地新发展的养蜂户做技术指导,一天工资200元,一共挣了2000元。谈及这次经历,张朝拴激动地说,“当技术员挣钱不挣钱都是小事,我最高兴的是外村都能叫我去当技术员,那是认可我哩。”

  距离张朝拴家不远的韩正发老人对此深有体会,老两口60多岁了,他们的蜂种是最晚一批拉回来的,张朝拴经常主动上门帮助老人检查,帮他们用毛毡包蜂箱,教他们怎样让蜂安全越冬。就在前不久,张朝拴刚摇出今年的第一季蜜,足足有300斤,周围的群众都羡慕地说:“看看人家朝拴的蜂养得多好!”

  截至目前,张朝拴的蜂场规模已经达到46箱,当问到今年的发展计划,“去年国家给了这么好的政策,帮我们把蜂养起来,我也脱了贫,今年我要把蜂养得更好。”张朝拴朴实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