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先进典型 > 身边好人 > 正文

敬业奉献韩延成:34年坚守为陷入困境之人筑起最后一道保护线

时间:2019-06-25    来源:陕西文明网    责任编辑:苏琳

  韩延成同志1984年4月从部队复员到地方从事收容遣送救助管理工作。34年来,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社会管理事业心,积极投身本职工作,始终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坚持“为政府分忧,帮群众解难”的工作原则,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把每一项工作做实做细,对每一个救助对象倾心尽力,用真情真心为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送去温暖。

  胸怀大爱 用心救助

  34年的工作历程,他总是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外出巡查,他带领站上的工作人员走街串巷,寻找救助对象,年复一年地坚持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面对蓬头垢面、破衣烂衫,浑身散发着难闻异味的流浪乞讨人员、智障患者,他不因难以交流而厌烦,不因疾病传染而退缩,总是和颜悦色的耐心沟通、问寒问暖,包括为救助对象洗澡、剪发、换衣服也全都亲力亲为,只因他不愿让任何一个人流落街头。

  2015年1月27日夜晚,韩延成带领工作人员顶风冒雪沿街巡查,在北关北小巷发现衣衫单薄的婆孙二人,用捡来的纸箱和砖块遮挡风雪,他和同志们将婆孙二人接回救助站,端来热水让二人洗理,并且煮了饺子让他们吃。年过七旬的婆婆泪流满面说“没想到会遇见你们这些好人”。得知婆孙二人因家中遭遇不幸在外乞讨为生后,韩延成安排他们在救助站住下后及时联系原籍救助管理站,第三天将婆孙二人安全送回原籍安置。

  寻亲寻家,不懈坚持

  帮助救助对象寻亲寻家是救助管理站的一项重要而又困难重重的工作。为了使一个个受助者与亲人团聚,一个个家庭得以团圆,多年来韩延成带领同志们定期到医院看望受助的精神智障患者,不厌其烦的同他们沟通交流,认真做好每次交流记录。回站后进行比对,一而再,再而三,从救助对象的言语中寻找出可用信息,尽管枯燥无味的寻找希望渺茫,但他仍然不停的坚持着。

  一位在外流浪37年的智障男子被救助后,韩延成和同志们一次次的与其沟通、一次次的比对记录、对外联系,有的同志灰心了,劝韩延成不要在费劲了,但他说:“一次沟通不行就十次、百次,只要有一些说对了我们的功夫就没白下。”在他的坚持下,终于找到了男子的家乡,并将其护送回家。37年杳无音讯,男子家中90多岁的老母亲见到儿子后老泪纵横,下跪感谢韩延成和同志们,韩延成扶起老人家说:“这是我们的职责,是我们应该做的。”

  以站为家,无私奉献

  “救助站不仅是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家,也是我的家”,韩延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人们每逢佳节和亲人团聚时,他却在站上查岗、巡查,安排好受助者的食宿,有时和受助者一起看电视、吃年夜饭、一起团圆。一个小女孩因奶奶去世无人照顾,在垃圾堆旁被人发现,韩延成便将她带回自己家中照料,直到女孩被收养。以流浪乞讨为生的70多岁聋哑老奶奶,因为说不清自己的家在何处,在站上一住就是几个月,韩延成和同志们热情接待,关爱有加,细心照料。

  在6.19救助机构开放日,人们称赞救助站时,韩延成却说:“我希望没有救助站,因为这就意味着社会上没有流浪者、没有乞讨者,人人都有家”。这朴素真情的表达透露出他对家的渴望,对流浪乞讨者的真情大爱。

  探索创新,主动救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救助管理工作也随之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编实筑牢社会保障底线,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韩延成在救助管理工作中,不断思考、研究救助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开拓救助工作新思路,探索创新主动救助工作新模式。与公安、卫生、城管、医院、急救等有关部门协调,建立了协作联动机制,他带领大家走出站门在大街小巷开展主动劝导救助,向交警、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夜间安保人员等发放爱心救助引导卡,制定了爱心救助奖励办法,建立健全了全市救助网络,实现了辖区内的救助工作全覆盖,确保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一旦出现,时时刻刻得到救助。

  与此同时,铜川市救助管理站还成立了“铜川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家庭暴力妇女庇护中心”等,使救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延伸,救助范围有序增大,为实现社会救助打下良好基础。在他的带领下,救助过的孤、残、病、老、急者数以万计,300多名流浪未成年儿童得到保护,为100多名长期滞留在站的精神障碍患者寻亲寻家成功。

  34年的坚守、34年的奉献,韩延成同志从不索取,毫无怨言,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人间大爱,诠释着人间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