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先进典型 > 身边好人 > 正文

7年坚持,千亩荒山变成生态园

时间:2019-09-09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苏琳

  2012年10月,在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31岁的刘丽娟和丈夫罗满存承包了陇县河北镇的整整一道梁,注册成立了宝鸡瑞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这对一个农民而言,本应是天大的喜事,但周围的人却都说她傻。

  为啥?整个河北镇的人都知道,兰家堡村的这几千亩荒坡地已经撂荒了30多年,别说种地了,开车1个小时都见不到人影,杂草长得比人都高,这样的荒坡地,承包来能干啥?

  为荒坡披绿

  刘丽娟第一次走进千亩荒地的场景并不美好。在离终点还有2公里的地方,能通车的水泥路就变成了“泥水路”。夫妻俩弃车步行,蹚了近1个小时泥水路终于到达,还没来得及高兴,就一脚踏进牛蹄窝溅了满腿泥。罗满存一个一米八的汉子,走进杂草里被挡得严严实实,一点影子都看不到。

  这片地废弃太久,拖拉机开两步就会陷进沟里,初期只能手动开荒。夫妻俩动员周围2个村子的几乎所有人参与了开荒,大家挥锄翻整、挖排水沟、砂石铺路、开挖育林带,用脚踏遍了每一寸黄土。

  “难,太难了,没有想到会这么难。”刘丽娟回忆起那段日子,一连说了3个“难”字,“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的深厚感情让我选择了这一行,但说实话,一开始不知道会有这么苦。”

  苦也没有白苦。3年时间,3200亩土地平整完毕,灌溉设施和引水管道全面就位,3.9公里田间路和3.5公里水泥路铺进山中。荒地满目,变作良田千亩;山峰乱石,怎敌愚公精神。整整一道梁准备就绪,迎接着下一步的开发。

  带村民一起富

  有了地,还要有人种。刘丽娟夫妻有着自己的“用工经”——他们雇用的101个季节工和固定工中,包括40名残疾人和60多名贫困户。

  兰家堡村山大沟深,附近的年轻人都受不了山里的穷,纷纷外出打工。周边几个“空心村”里,剩下的大多是缺乏劳动力的老、弱、病、残人口。贫困户李栓良就是其中一位。

  因为低学历和腿脚不便,李栓良外出打工处处碰壁,穷到家徒四壁。2012年的时候,他家里还是土地土墙。自从李栓良夫妻俩在瑞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上班后,他们在公司做饭、看门、学习核桃栽培技术。7年的稳定收入,让他们不仅重新盖了房子,还买了两辆农用三轮车,“现在也算是有房有车了,再也不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了。”李栓良笑呵呵地说。

  其他的残疾人能在园区务工赚钱,张安孝却办不到。张安孝两口子都是侏儒症患者,因为惧怕他人议论,不愿出门。刘丽娟得知情况后,和张安孝夫妻及情况相似的16户残疾人签订了栽植花椒协议,免费发苗子、做培训,每天还出着工费,鼓励他们在自家地里栽植了共62亩花椒。

  “家里荒了几年的5亩地终于见了绿影子!”张安孝激动地说。打工的处处碰壁和家里的穷困曾经让他心灰意冷,觉得自己是个“闲人”“废人”,现在他觉得日子有了奔头!

  种养结合效益高

  天晴时,刘丽娟喜欢站在梁顶往下看。原来的一片荒芜已经变成了满眼的绿。核桃树打底,整道梁套种着油牡丹、丹参、瓜蒌等多种药材,一派生机,绿意盎然。谁能想到7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大风刮得石头遍地滚的荒芜景象。

  “这是我们和县农业农村局合作的渭北旱塬核桃幼园复合栽培实验。”刘丽娟说,“用了5年时间,划片区实验了牡丹、豆类、小麦等7个品种,最终选定了药材种植,用套种的方式解决农户核桃树挂果前的5年无收入的尴尬和窘境。实验结果将推广并惠及整个渭北地区的核桃种植户。”

  离套种基地不远的地方,是一个千只奶山羊养殖场和紫花苜蓿种植基地。在这3000多亩园区中,“核桃+苜蓿+奶山羊”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核桃套种、苜蓿喂羊、羊粪施肥,一个“种、养、加”结合的生态农业循环就此形成。

  现在,刘丽娟已成功注册中药材商标“牛心山”和优质核桃商标“健鹤”。2017年公司被宝鸡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龙头企业”。2018年公司生产的核桃产品被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授予“无公害农产品证书”……一个个新的故事在这片曾经的撂荒地上发生。

  罗满存的微信昵称叫“山高路远”。“我长在山里,最后也选择了回哺大山。看着在我们的努力下荒山变成了良田,一片撂荒地带起了一个村子、几条产业。”罗满存说,“我们从一片荒山开始治理了7年,盘活土地资源,带领大伙脱贫致富。前面的路还很远,这只是一个开始。”(记者 申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