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先进典型 > 身边好人 > 正文

自强励志崔治清:自强不息苦拼搏 双臂撑起幸福梦

时间:2019-10-23    来源:陕西文明网    责任编辑:苏琳

  崔治清,男,57岁,汉族,肢体一级残疾,家住志丹县顺宁镇保娃沟门史咀村。他家中现有四口人,父亲87岁,年迈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妻子50岁,智力二级残疾,生活无法自理;女儿24岁,未婚,大学毕业,暂未就业。

  天降灾祸,击不跨有梦想的人

  天有不测风云。1979年,天降灾祸,年仅17岁的崔治清因砖窑倒塌被压,两条腿严重烧伤,昏迷整整24天后,高位截肢得以保住性命,后续住院治疗两年。事故直接导致他失去双腿,左手也不是很利索,这对崔治清一家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原本贫寒的农民家庭,因高昂的医疗费火上浇油般加重了他家的负债步伐,让这个家庭变得一贫如洗,连吃饭都成了大问题。一些亲戚朋友实在看不下去,就千方百计地劝说他去养老院,说住到那里不用干活,还有政府管,不能再这么拖累家里人了。可他却不想过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即使所有人都不看好他,他还是选择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给政府添麻烦。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虽然失去双腿,但他丝毫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逐。为了生存,他从最基础开始学起,适应没有腿的生活,适应别人异样的目光。27岁时,他与一名智力残疾的女子结婚,随后生育了2个女儿,生存压力剧增。起初,父母身体还健康,崔治清依靠父母种地过活。1993年,大女儿三岁了,“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想着必须得谋个生计,否则以后生活还是个问题。”思虑再三,崔治清决定摆个修鞋摊,带着一家老小去县城谋生。

  梦想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

  既然下定决心,就没有退路。他先是在县城物色租了一间最便宜的平房安顿了一家老小,随后又考察瞅准了中心街农贸市场一块人流量较大的摊位,但是他当时连买修鞋工具的钱都凑不齐,得知此事后,他的亲戚帮他买了修鞋工具,崔治清便开始了他的修鞋生涯。

  当年的鞋摊没有门面,夏天还好,最起码不冷,唯一担心的就是下雨。但到了冬天,诺大的市场上随处都是冷风呼呼地吹,手冻得发紫,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风雨无阻,因为那是他唯一的谋生出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激励自己,最差也就这样了,还能差到哪去?面对一家老小吃饭问题,他不能气馁,只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刚开始那一年,太难了”,崔治清回忆说,因为不被人熟知,没人愿意把鞋子交给他修,生意十分冷清。但是,他没有放弃。从最开始每天只能赚两三元钱,到后来收入逐渐增加到十几元、二十几元,过着吃不好但肯定能吃饱,穿不好但肯定不会挨冻,住不好但不至于露宿街头的日子,到现在每天差不多可以收入60元,他很知足。他说生活就像一个调味品,不如意十之八九,每当屡屡受挫的时候,他只要回家看到女儿望着自己童真般的笑脸时,便觉得一切都值得,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他有一颗倔强而又坚持的心,遇事不喜欢依靠别人,习惯于独立解决,他始终坚信,任何困难总会有办法解决,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坚持成了他唯一的信念与动力。磨练的久了,无论是破鞋子,还是坏雨伞,经他熟练地磨边、抹胶、擦干后,都崭新如初。他被越来越多的志丹人熟知,也被越来越多的客户信任。他还学会了给自己看病、打针,小到家里的电器、家具坏了他会修,大到房顶漏水、摩托车有问题他也总有办法修补。在女儿的眼中,他就像一个哆啦A梦一样,什么都会,没有任何困难能难倒他。

  生活真的处处充满奇迹,老天爷为你关掉一扇门的同时真的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皇天不负有心人。就在所有人都不看好他时,他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毅力克服了一切阻碍,在短短的几年内还清了所有债务,实现了他的梦想。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2008年,借着新农村建设良好时机,他用辛苦存的七万多元在农村老家新修了一院宽敞明亮的平房,为了县城钉鞋方便,一直没有搬回去住。2011年的时候,考虑到父亲年龄逐渐增长,一辈子没住过新房,他从县城搬回到农村老家居住。县城距离农村老家16公里,为了不耽误钉鞋,他每天早晨5点30分就得起床,然后撑着两条板凳忙前忙后为一家人操劳饭食,忙完一切后,再驾着残疾人专用摩托车赶去县城钉鞋。到了傍晚,他又得收摊,赶回家做饭,遇到忙碌晚回的时候,他水都顾不上喝,不然一家人都要跟着饿肚子。日日如此,从不间断。钉鞋期间的十几个小时,他基本不吃不喝,实在太饿的时候才花一元钱买个饼或者馒头,当有人建议他中午补充点水分时,他总是笑着说:“没事,我早上喝很多呢!”一方面他是担心上厕所不方便,更重要的还是想省着点花,让家人的日子过得更好些。

  生活虽然很累,但他始终坚信,只要用心去过,日子一定会好起来。2015年,他的小女儿考入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费成为了全家人最大的经济支出,负担虽然很重,但他很开心,因为让孩子考上大学是她一生最大的梦想。为了让孩子不为学费担忧,他早早托人打听政策,申请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而没有依靠政府。

  “师傅,多少钱?”“给2块就行了”“太少了吧?”“没事,钱没多少,够用就行了……”知足而不贪婪,这就是他;“感谢政府、感谢党、精准扶贫把我帮,内粉治顶、变新房,现在感到很舒畅……”感恩而不忘本,这也是他。

  人们都说他有豁达开朗的性格,从不叫苦抱怨,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政府寻求帮助。他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虽然他失去双腿无法直立行走了,但他可以用自己坚强的双臂撑起了一片天,人总要拿起狠心,困难天天有,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也许正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永不言弃的人生信念,他多次被县残联评为“自强模范”,并受到政府的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