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先进典型 > 身边好人 > 正文

此生只想做个好医生

——记“三秦楷模”、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长施秉银(上)

时间:2020-03-24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苏琳

  “挽救一个生命,就是挽救一个家庭。治好一个孩子的病,可能就给这个孩子换来了一生的幸福。医生这个职业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没有办法比拟的。”3月21日,是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长施秉银率领医疗队驰援武汉的第46天。他在接受本报记者视频采访时说,“从小时候看到伯父为村民治病,到高中时参加‘红医班’培训课,让我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我想,此生如果有机会,定要做个好医生。”

  填报志愿:医生、医生,还是医生

  1959年,施秉银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代的他亲历了家乡缺医少药的状况。每当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当医生的伯父回乡时,村民们就争相请其看病,这在施秉银心里种下了当医生治病救人的种子。在甘肃省榆中县二中上学时,兰州空军某部两名军医到学校举办“红医班”培训,虽然只有一个月时间,但这让施秉银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7年恢复高考,高中毕业已回到甘肃农村种地两年的施秉银异常兴奋,怀揣着做白衣天使的梦想,认真复习。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想都不想,从第一志愿原北京医学院到最后一个志愿原甘肃省护校,10多个志愿全部都与医学相关。施秉银对医学抱着至上的敬仰,并愿意为之追随奋斗。

  后来,施秉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原北京医学院。大学学习5年后,他全身心地投入临床一线工作。

  1983年,施秉银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原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西安交大一附院)。“我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临床医学兴趣越来越大。我们宿舍就在病区的上面,可以说我每天24小时都在医院,随叫随到。几年的住院医生培训,让我成长很快,我学到不少治病救人的真本事。看到病人经过自己治疗后恢复健康,我从心里感到非常高兴,更加热爱临床医学了。”从医37年来,施秉银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经他诊治痊愈的患者不计其数。

  患者心中的好医生

  在施秉银参加工作不久的一天,接诊了一个小姑娘。她说:“大夫,我有心脏病。你就按前面医生给我开的药,再开一点就行了。”病例上的诊断是心肌炎,小姑娘一直在吃药治疗。施秉银并没有着急开处方药,他仔细询问病史,然后进行查体。查体中,他发现小姑娘甲状腺较大,再一听心率比较快,心音亢进,施秉银立即判断可能是甲亢。小姑娘化验甲功后,结果证明了施秉银的判断。这让年轻的施秉银很兴奋:“原来的诊断不太正确,而我能给病人一个正确的诊断,心里很有成就感。”

  这个小姑娘当时才上初中,原本只是到医院开点药和一个病假条,却意外发现自己并不是心脏病患者。几天后,孩子和家长特意来到医院,向施秉银致谢。

  医院急诊科的一名患者有非常严重的精神病症状,科室请施秉银去会诊。施秉银给出判断——席汉氏综合征。“这个病相对来讲不是太复杂,但有时候会有严重的精神病症。”看到患者家属极度紧张,施秉银安慰家属说。在施秉银的治疗下,患者精神病症两三天就消失了。家属写来的感谢信,施秉银至今还留在家中。

  与患者的点滴交集,让施秉银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决心更加坚定。

  为学生引路的好老师

  “在老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应该如何做一名好医生!”伍丽萍是施秉银带的研究生,她感慨,“由于老师在内分泌领域医术高、名气大,全国各地很多患者慕名而来,专家号网上预约往往一分钟就被抢完了。为了让更多患者得到医治,从2006年开始,施秉银老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利用网络为患者义务问诊。如今他微博、微信上的粉丝已达数万人。十多年来,他无怨无悔为数十万患者免费线上看病。”

  2018年深冬的一个夜晚,一名山东患者将其在当地就诊的病例、检查单等,通过微信转发给了施秉银。没过多久,施秉银就给出了诊断建议。这名患者感动地说:“没想到啊,这么有名的专家这么快就给咱看了。我要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这位好医生!”

  施秉银的工作作风感染着所有学生。凡在他身边学习过的学生,都在做人、治学、业务能力等方面受益匪浅。

  施秉银说:“做医生要凭能力和本事。科学研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我经常告诉学生,哪怕我们的论文发不出来,但科研工作一定不能作假。”

  伍丽萍2003年成为施秉银的硕士研究生,后来又跟着他读博士,毕业后留在施秉银团队,一直跟随施秉银在做科学研究,至今已经17年了。2019年6月被媒体大量报道的世界首个恒河猴甲亢模型,就是施秉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制备的。其团队经过多年科研攻关,并通过比较实验方法证明,在新生期诱导免疫耐受可以有效预防灵长类动物甲亢的发病。该研究成果为人类甲亢疫苗的研发及甲亢的预防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施秉银说:“我们的这些工作,都是伍丽萍做出来的。”

  如今,施秉银的很多学生,都像施秉银一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临床医学和科学事业。(记者 车喜韵 见习记者 张家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