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先进典型 > 身边好人 > 正文

护林员李祥丰秦岭深山巡护37年

时间:2020-05-21    来源:华商报    责任编辑:何琦

297fb5849284b82dc5fd26124fd07669.jpeg

  在陕西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位已经扎根秦岭37年的护林员,从大熊猫巡逻队队员到一名普通的护林工人,他将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秦岭山脉。还有5年即将退休的李祥丰说,这辈子只干了这一份工作,我不后悔。

  18岁开始 

  从事大熊猫巡护工作 

  今年55岁的李祥丰是河南济源人,父亲原来是厚畛子林场的一名伐木工人。1983年高中毕业后,年仅18岁的李祥丰为了给家里分担压力,来到西安成为林场的一名外聘人员。

  李祥丰说:“当时住林场附近的村民都说见到了大熊猫,政府部门就成立了两支大熊猫巡逻队,主要寻找大熊猫的踪迹,同时做好大熊猫的保护工作,我就进了其中一支巡逻队。刚来的时候,听说是找大熊猫,从小喜欢小动物的我非常兴奋。当时不少当地村民称偶遇过大熊猫,虽然巡逻队天天在秦岭深山里转,但发现的都是些已干燥的熊猫粪便和存在很久的毛发。直到1986年,我和同事在吊沟口发现新鲜的熊猫粪便和毛发,才真正觉得自己离大熊猫不远了。果然,巡逻队不久后就发现了大熊猫。”

0LwLaVbrGKPKIx3z.jpg

  就这样,李祥丰在大熊猫巡逻队一干就是10年,这期间他和同事给科研部门提供了详尽的有关大熊猫的数据和资料。

  李祥丰回忆起在巡逻队的往事说:“当时条件很艰苦,巡逻队进山巡护一般都是几天时间,那时没有帐篷和轻便的做饭工具,大家就拿点塑料布,晚上宿营时搭建起来,做饭就用背上山的铁锅把干粮加热一下。虽然吃了不少苦,但当看见大熊猫时,就觉得这些都不算啥了。”

  1993年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成立,李祥丰被聘为保护区的一名护林员。他的工作除了巡护大熊猫,还增加了保护动植物、森林防火等方面,进入深山巡护成为他的日常工作。

1142375.jpg

  结婚30余年 

  一直与妻子两地分居 

  李祥丰说,保护区刚成立那会儿,山里条件依然很艰苦,他在厚畛子住过,后来又搬到老县城,当时厚畛子到老县城并没有路,他和同事到厚畛子镇上购买米面,然后各自背上一些,步行24公里左右到老县城,全程六七个小时。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他已经习惯了山里的生活,只是当时交通不便利,一年到头很少回家,觉得有些对不起家人。

  1988年,李祥丰在老家河南济源结婚,婚后便回到工作岗位,大儿子出生时他不在妻子身边,儿子出生后他也几乎没太尽到父亲的责任,孩子都是妻子一手带大,这让他一直心有愧疚。

  1990年,李祥丰的妻子出交通事故受伤。事情发生后,家人给他写信(当时山里不通电话)告知此事,他收到信的时候已经快过去两个月了,这时他才请假急匆匆赶回家。

  李祥丰说,结婚至今,他和妻子一直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以前交通不便的时候他可能一年都不会回老家,现在交通方便能好一点,但也是聚少离多。

  今年春节前,因李祥丰要在保护区值班,他的妻子便从河南老家来到西安陪他过年。原本两人准备值班过后一起回老家休假,但遇上了疫情管控,夫妻俩在保护区待了近两个月,这是近年来他和妻子共处的最长时间。

1142376.jpg

  老县城保护区 

  “最熟悉的外乡人” 

  多年来的保护区巡护工作,让李祥丰对老县城周边的每一条山沟都非常熟悉,哪一条沟通往哪里,需要多长时间,他都如数家珍。

  2000年,他陪同记者拍摄专题片,沿路先是碰上两只大熊猫“打架”(这是秦岭里首次拍摄到大熊猫“打架”的镜头),回住处的途中又遇到另一只大熊猫。2005年冬天,李祥丰和同事冒雪巡查保护区,恰巧碰到一对大熊猫母子在雪地里睡觉。“那大熊猫打呼噜和人差不多,我们都走到它身旁了它都没醒。”

  说起偶遇野生动物的经历,李祥丰滔滔不绝:巡查过程中遇到有30多头的羚牛群、山上的金丝猴下山找东西吃、熊猫进入老县城等。

  李祥丰说,眼看着秦岭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野生动物出没的频率越来越高,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很值,也很自豪。他的工作也得到了当地村民的认可,可以说是厚畛子一带村民“最熟悉的外乡人”。

  5月20日,华商报记者跟随李祥丰巡护经过老县城村,几乎见到的村民都会与他打招呼,还有村民邀他“要不要到屋里吃碗面、喝点水?”

1142377.jpg

  未来心愿 

  退休后想带妻子去旅游 

  一直生活在保护区内的李祥丰对于老县城村近年来的变化也感触颇深。他说,以前老县城村不通路,庄稼收成也不好,在计划经济时代,村民都要到厚畛子换取或买返销粮,然后步行背回村里。后来,在专家指点下,村民种上了地膜玉米才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叶广芩的《老县城》出版以及媒体多次报道,老县城这个地方逐渐被更多的人知道。随着来探访老县城的人越来越多,老县城的旅游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了。李祥丰还说,以前由于条件不好还有偷伐树木、猎杀野生动物的行为,现在当地村民也逐渐有了环保意识,意识到只有环境好才能吸引更多游客。

  李祥丰说,这些年他对妻子有很多的愧疚,退休后想带妻子到想去的地方旅游,然后在老家找个事干。同时,他还觉得现在干护林工作的工人普遍年龄偏大,希望在他退休后有一批有知识、文化的年轻人能接过保护秦岭的接力棒。

  当华商报记者询问这些年在秦岭里工作的感受时,他回答:干一行爱一行,我不后悔。(华商报 记者 张成龙 摄影 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