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jpg
  • 1.jpg
    学巷是陕西韩城文庙隔壁的一条老巷子,学巷醋也因此得名。走到巷口,就能看见“学巷米醋”的招牌旗迎风招展。“醋香不怕巷子深”,樊克杰的醋坊就在这条小巷子里。
  • 1.jpg
    学巷醋坊到樊克杰手里,已经是第四代了。古人常用"酸甜苦辣"形容不同的人生况味,对于韩城学巷醋坊的樊克杰来说,他的人生是和"酸"糅合在一起的。而这种酸,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滋味。
  • 1.jpg
    学巷老醋坊的历史,就是樊克杰的家族史。他的祖父从民国13年(1924年)开始用传统工艺酿醋,这种繁复的手工制作技艺经过四代人的传承,已有近百年历史。相比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工业醋,经过自然发酵的米醋显得弥足珍贵。
  • 1.jpg
    对于那些充斥在市场上的工业醋,樊克杰嗤之以鼻:"工厂里只需24个小时,水就能变成醋,有些不良商家甚至一颗粮食都不放。你想想那些醋能吃吗?"经过30年的耳濡目染,樊克杰夫妇仅仅一闻,便能知道里面是否含有添加剂。
  • 1.jpg
    经过100天的发酵,摆放醋缸的院子里弥漫着浓浓的酸味,第一缸新醋即将启封。拆去干透的封泥,醇厚的醋香扑面而来,澄黄清亮的新醋让樊克杰很是满意。一勺新醋入口,舌头两侧的味蕾一个个都站立起来,如同披枪挂戟的军队,望着远方的酸梅林狂奔而去。
  • 1.jpg
    粉碎机是这个作坊里唯一的电动机械,粉碎好的大麦、小麦、玉米浸泡一夜后,变得糯软粘稠,再经过40分钟的熬煮、糊化、液化,让粮食中的糖分和淀粉彻底分离。
  • 1.jpg
    整个过程樊克杰需要一直呆在作坊中,并不断搅拌在烈火上蒸煮的原料。初夏季节,室外的温度往往达到30摄氏度,而在作坊里,温度高达40摄氏度。
  • 1.jpg
    苦尽甘来,是古人对滋味最质朴的辩证。在樊克杰眼中,做醋是一件"下苦活",四十度的高温、枯燥的等待、微薄的收入,都有着难以言说的艰辛。而当酿好的米醋让食客们颊齿留香,老顾客们的一句肯定,或是风尘仆仆的外地人上门买醋,就让辛劳变成了甘甜。
  • 1.jpg
    在醋坊的门店中,分别陈列着一年和三年的米醋,樊克杰说:"醋和酒一样,按照开缸时间计算年份,年份越久越香。"
  • 1.jpg
    "醋都是有生命的。"樊克杰看着满院的醋缸,眼里满是宠溺。下曲之后第三天,耳朵贴上醋缸,就能听到缸里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春蚕啃食。三十年的坚持,使学巷醋坊的名气越来越大,樊克杰也开始尝试着增加醋的品类,甚至开设网店来"赶时髦"。
  • 1.jpg
    在琳琅满目的醋中,一瓶酒红色的葡萄醋显得特别惹眼。和常见的深棕色米醋相比,它的颜色暗红,在灯光下晶莹剔透。开启包装后,一股香甜的果味入鼻。葡萄醋顺滑酸香,不亚于三年米醋的醇厚酸香。这是樊克杰在品类上的创新,葡萄醋外观如红酒,更有促进消化、美容养颜的功效。
  • 1.jpg
    樊克杰在朋友的帮助下,开了自己的网店,店里的醋包装后之后可以快递发货。网店也是樊克杰一个人在摸索,在经营。樊克杰继承着百年的醋坊,但他也知道,老字号不是一张积满尘土的招牌,而是要走进现代生活,不断创新才会生生不息。
  • 1.jpg
    学巷米醋以醇厚酸香、入口顺滑受到不少顾客喜爱,每天除了络绎不绝的本地人,也有不少游客在旅游之余上门购买。
  • 1.jpg
    2017年5月,学巷米醋被授予“韩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 1.jpg
    "醋味香飘万里外,享誉城乡万家知"是樊克杰家门口楹联上题写的文字,这也一如学巷醋在韩城人心中的地位一样。一勺醋,可以让简单的食材酸楚动人。一份匠心,可以让时间变得陈香如酒。樊克杰坚守的辛酸,如新醋入口般凌冽,这种凌冽经过百转千回,终于酿得醇厚香甜。
  •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