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十百千万宣讲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城市 > 正文

铜川市印台区:建好“婆媳澡堂”引领文明乡风

时间:2024-12-10    来源: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双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责任编辑:王海梅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明孝道、知荣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生活中因琐事引起婆媳关系不和,在一些地区特别在不少偏远、相对落后的山区农村,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为有效缓解、处理好婆媳关系,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双碑村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巧妙地将澡堂文化作为“缓冲剂”,利用村幸福院阵地建起了78平方米的“婆媳澡堂”,经营了10余年,拉近了婆媳之间的距离,改善了婆媳关系。这一创新风俗使村里的小家庭不断走向和谐、幸福、美满,形成家庭文明新风尚,有效助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建“婆媳澡堂”:打造孝老爱亲新载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如何将传承孝道根植于群众生活点滴,双碑村委会一班人察民情、寻计策、解民忧、促和谐,树立文明乡风,建起一座连接婆媳之间、父子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婆媳澡堂”。构建以人为本,合理设计。始终把惠民利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婆媳澡堂”的建设,严把工程质量关是基础,软硬件设施人性化是关键,本着“硬件”要过硬,“软件”不能软的基本原则,2013年投入3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78平方米的“婆澡堂”,在配备了洗澡基础设施的同时,提供了休息床位、沙发、茶几、电视机等休闲娱乐设备,“软硬兼施”、内外兼修,合理布局,充分满足老年人日常的生活休闲需求。理念源于生活,融于生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紧紧围绕家和万事兴,促进社会和谐总目标,通过儿媳陪婆婆洗澡在照顾、帮助老人,与老人相处过程中,体现孝道,有效消除矛盾和误会,引导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弘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促进好的婆媳关系“酵母”作用,一传十、十传百,引领孝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用“婆媳澡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如何用好“婆媳澡堂”,让小澡堂发挥大作用,在全村范围内营造敬老爱老、文明和谐的良好村风,双碑村通过制度+智慧双重手段,引导群众树立孝老爱亲思想,养成在生活中孝敬老人的习惯。智慧十制度,双重引导。“婆媳澡堂”设立专人管理,实行“坐班制”确保群众随时进得了门、洗得了澡、管得了事。群众免费享受“婆媳澡堂”,规定婆媳、父子、爷爷+孙子、奶奶+孙女搭档“结伴而行前提,倒逼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协商,双方完全自愿才奏效。据统计,“婆媳澡堂”年均使用率达200余人次,在洗“垢”中解矛盾、显孝道、促理解、增融合。幸福生活,始于文明。双碑村把接送老人来幸福院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和来“婆媳澡堂”给老人洗澡、剪指甲、梳头、按摩、捶背等作为评选表彰的一项重要参考,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孝老爱亲要发自内心、藏于细节、融于生活,营造了孝老爱亲争赶比超浓厚氛围,让文明之风充盈了乡村每个角落。双碑村先后评选出20名“好公婆”、43名“好媳妇”、10名“道德模范”、165户“十星级文明户”、5名“致富能手”、11名“致富带头人”、20名“卫生文明户”,成为村民“你追我赶、向好向善”的风向标,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82岁的段菜琴说道:“一家人住在一块非常幸福,儿媳妇带我去洗澡,搓搓背,拉拉话,说得多了,事就少了,人就亲了。”

  三扬“婆媳澡堂”:培育文明新风尚

  “婆媳澡堂”是双碑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之一,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该村统筹主流媒体和各新媒体平台,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开展媒体宣传,采用视频、图文等方式积极推广“婆媳澡堂”的经验做法和取得成效。先后在《工人日报》《陕西日报》《铜川日报》等媒体及相关新媒体平台宣传,宣传稿件达50余篇。广泛欢迎周边人前来参观学习,村书记把“婆媳澡堂”中发生的故事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出去,扩大影响力,增强了群众自豪感和行动引领力。在村级网站设专门板块宣传“婆媳澡堂”、村民风采;通过利用户外电子屏、道德讲堂等宣传阵地集中宣讲婆媳故事,生动展示文明成果,感悟传承孝老爱亲美德。目前,该村充分挖掘本村的爱心、热心人士和有号召力、影响力的乡贤能人等带头成立了政策理论宣传、关心关爱、文化传媒等5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聚焦民之“所望、所需、所盼”开展了金融服务、快递收发、垃圾清理、帮助孤寡老人、为残疾人士献爱心等志愿服务活动。在群众当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有效带动了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树立了向上向善向好文明新风尚更大程度团结群众力量,集中群众智慧,激发群众活力,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该村先后获得“全国敬老文明号”“省级文明村”“省级妇女之家”“省级文化大院”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