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乡村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移风易俗是关键。自2017年11月被授予“全国文明村”以来,斜上村立足实际,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为抓手,坚持治管齐下、示范引领、宣教并重、标本兼治,有效遏制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2018年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2022年被授予陕西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称号。
六条金规引领文明潮
过去的斜上村,面临着传统陋习的困扰。“过去我村红白事宜中的大操大办、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等现象较为严重,给广大群众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斜上村原党支部书记任让席说道,“在红事方面,一桌婚宴动辄五六百元,红事人情随礼则要50至100元,不仅给广大群众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淡漠了人际情感与关系。”
怎么办?如何遏制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成为斜上村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斜上村注重发挥群众自治的作用,在充分征求党员、群众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村情实际,斜上村“移风易俗金6条”应运而生。
“婚事办理天数不超过1天,宴请酒席只办1次,宴请人数不超过100人(10桌),宴席每桌不超过200元,如若收礼,提倡收受亲属以外个人赠送的礼金不超过30元,收受直系亲属礼金不超过1000元……”这是“金6条”的内容,也是斜上村移风易俗的真实写照。斜上村“移风易俗金6条”从婚事新办不铺张、丧事简办不厚葬、礼金适量不攀比、仪式从俭不张扬、文明祭扫树新风、党员乡贤做表率等6个方面作出规定,在村上形成导向和规范,重点治理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成为引导村民树立新习俗新风尚的重要标尺。
如今,漫步在斜上村,“移风易俗”一条街、“圆梦亭”、道德模范事迹长廊、“二十四孝”等随处可见,让过往群众无不感受到文明新风扑面而来的清新之感。
宣教并举培育文明风
斜上村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从“崇文尚德树新风”开始,发动党员干部带头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积极化解纠纷顾虑、做好群众工作,做移风易俗的引领者、践行者、监督者。同时,积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作用,将移风易俗融入乡村文化活动中,利用“妇女节”“端午节”等,定期开展“新时代,她力量”“浓浓粽香情·关爱暖人心”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戏曲展演、惠民演出、电影下乡等文体活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常态化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各类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极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136户,“五好文明家庭”85户,“好媳妇、好婆婆”96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评选表彰中激发村民的思想认同、情感共鸣和效仿意愿,引导全村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尚,推动了全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在先进典型的感召下,斜上村村民互帮互助,邻里倾情守望的淳朴民风得以彰显,敬模范、学好人、争先进蔚然成风,先后涌现出“陕西省第三届道德模范”赵秋香、“陕西好人”杨凌示范区首届道德模范任让席、杨凌示范区首届道德模范李改银、杨陵区第二届道德模范帅小婷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创新实践筑牢文明根
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斜上村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尊老敬老的风气日渐形成,村民获得感明显提高。一是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在村规民约里明确提出婚丧从简,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婚丧新风,制定不孝敬、不赡养父母者,不管教未成年子女者,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者等8类负面清单,如有违反经核实后,以户为单位一律纳入“黑名单”,定期公布村规民约红黑榜。二是大力推行移风易俗积分管理。建立积分手册推广文明积分,完善超市积分兑换配套制度,通过积分、亮分、兑分,并将积分结果作为“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激励群众以“德”换“得”,自觉讲文明、除陋习,将农村移风易俗由“村里事”变成“家家事”,由“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让文明有“分值”更有价值。三是加强移风易俗日常监督。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由红白理事会会长为逝者主持追悼会,提倡老人在世时,子女多尽孝道,老人逝去后,要从俭办丧、文明祭奠,通过教育引导、规劝奖惩等方式推动婚丧从简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