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村镇 > 正文

花园村庄讲述韩城农民向往的新生活

时间:2019-08-30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张宁宁

谁能想到,杨村这座漂亮的人工湖,过去竟然是个垃圾坑呢!

  提起韩城,人们总以为这是一个以能源见长的工业城市。而实际上,自2012年被确定为我省的计划单列市以来,韩城的农业和它的工业改革与城市改革一样,也是变化巨大,奇迹不断。28万生活在群山之中的韩城农民,在短短的7年时间里,深切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变,他们不但吃上了洁净的水,搬进了洁净的村庄,住进了漂亮的房子,还有了像城里人一样的街道和马路。纵然身居深山,他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上网和看电视。这里有医院、有超市,也有幸福院和健身娱乐的广场。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村庄,还有绿树和鲜花,还有青山和绿水,就像花园一样漂亮,看着养眼,住着舒服。真的是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好地方!

  有个叫张宝田的老汉说得好:住在这样的农村里,比他们城里人都滋润啊!

  像保洁城市一样保洁乡村

  让“干净”成为乡野最新的风景

  在芝阳镇偏远的迪庄村,张宝田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年轻时跑生意走了好多地方,他曾经非常羡慕江南人的村庄,干净、漂亮,心想他们迪庄村啥时候能像这样的村庄该有多好。

  迪庄是个典型的小山村,时间倒推若干年,它给人两个印象,一个是乱,一个是脏。村道似乎从来就没有干净过。家家门前,要么建着旱厕,要么堆着柴火和垃圾,加上道路没有硬化,经常是雨天泥泞路难行,晴天扬尘臭气熏。张宝田说,他每次回来,看到村子这模样,心里悲凉得很,觉得一辈子要待在这样的地方,一下子就觉得日子过得一点心劲儿都没有了。

  2015年,韩城市城乡同步“创卫”,全市各个村庄开始清理“三堆”(柴煤堆、粪堆和垃圾堆),迪庄的村干部动员群众,各人自扫门前雪,清理了所有有碍观瞻的垃圾杂物,同时推进了水厕改革,把村道两旁的所有旱厕拆得一个不剩。每年来韩城摘椒的安康椒客胡淑珍,看了迪庄的新厕所,高兴地说,她再也不用闻旱厕的臭味了。感受到了清洁好处的迪庄人,也在新环境的熏陶下,日子过得越来越文明。各家各户,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自觉地打扫自家院子和自家门前的巷道。几年下来,迪庄人不论年纪大小,早就养成了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就连村里养的小猫小狗,都学会了“文明如厕”。

  现在,年纪大了的张宝田已经不做生意了,他每天的生活变得非常规律。早晨起来,沿着村边的公路,散散步、嗅嗅新鲜的空气;吃罢饭,躺在门道的躺椅上,眯着眼睛,一边听戏,一边打盹;醒来后,遛到自家的菜地里,浇浇水、除除草,与其说是干活,倒不如说是散心更为贴切。他对眼前的日子非常满意。他说,把农民当到了这份儿上,是他做梦都不曾想到过的。

这是涧东村的张芳琴,一个按时上下班的新型农民。

  基础设施全保障

  让水、电、路、气、网成为新农村的标配

  韩城的城里人一到过节,爱往郭庄跑。因为郭庄的醋和点心很有名,算是韩城的名特产品和过年过节的抢手货。城里人每次来郭庄,都免不了感叹,这哪儿是村庄嘛,简直比城里的小区还漂亮嘛!郭庄算是韩城乡村振兴的一个典型。生活在这个村的村民,拥有着全面硬化的村道和环村的公路,享受着像城里人一样的天然气入户。上下水和城里的标准一模一样。

  像郭庄这样的基础设施,在韩城农村比比皆是。

  楼枝村是西庄镇最偏远的村庄,过去不要说通公路,就是土路和灰渣路的标准也是低得可怜。由于交通限制,很多村民很少有机会到山外去。城市对他们来说,根本就是一个很遥远的陌生地。这些年,市上给这个村吃“偏饭”,不但打通了整整20公里的出山公路,还帮着建了卫生室和幸福院。在村里当第一书记的刘钊说,硬件环境一变,村民的精气神一下子不一样了,致富脱贫的热情空前高涨。过去,村里啥产业都没有,可是从去年开始,村子陆续发展了大棚菜、野山菌、中蜂、苗圃等6个主导产业。

  桑树坪镇的雷镇村也是个偏远村,坐落在深山林区,距离韩城市区80多公里,条件十分艰苦。新农村建设中,韩城市本着“一个也不掉队”的原则,把雷镇村列为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为村里整修了公路,疏浚了河道,修建了幸福院和文化广场。同时,对深山区的村民进行了整体搬迁,建设了像别墅一样的农民新村,通了网络,装了电视。住在新房里的薛建宁老人说,儿子劝了好多次,让他搬到城里去住,怕他一个人住在村里不方便。老人说:“村子这么美,有电视看,有热水洗,还有幸福院里的现成饭吃,我为啥要去城里呢!而且村里空气又那么好,每天还能看山,还能看水,风景一点也不比城里差!我就愿意待在村里,我自在!”村里的变化和父亲的影响,也一点点地改变了薛建宁儿子对农村的看法。每到周末,他都会带着老婆娃回到山里,既看望了老人,又享受了“乡村游”的乐趣。他说,村子的变化,不但改变了父亲的生活,就连他的日子也比过去有了很多的乐趣。

  韩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彦芳说:“过去,人都说当农民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没有很好地享受到像城镇一样的公共资源。这些年,韩城市先后投资几十亿元大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很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出行难、吃水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问题,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上做到了城里有的,农村也有;城里人能享受到的,乡下人也能享受到,从而使农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舒适和幸福。”

竹园村请来画师为村里的电影院画海报。

  用风景和文化打造花园村庄

  让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乐园

  要感受韩城花园村庄的魅力,有两个地方必须去。一个是板桥镇的竹园村,一个是桑树坪镇的桑岭村。竹园村没有竹子,桑岭村也没有桑树。两个村,一个在南边的板桥川,一个在北边的冶户川。放在过去,它们都是很不咋样的“烂村子”。而现在不一样了,经过精心的人工打造,它们都成了全市最为有名的花园村庄。

  变化之前,桑岭村在冶户川没啥地位,村子穷,村子小,差点被别的村合并。村里有个民营企业家王存堂,发家致富后,不忘乡村乡亲,决心自己投资,把桑岭打造成一个有山有水有乡愁的风景地。他把流经村边的小河,砌堤拦坝,造出了一个湖面,湖上修了桥,桥上修了廊,廊上绘了画。湖边还建了一座很像黄鹤楼一样的楼和一座竖着华表的广场。而且沿着湖边的山腰,用木头修了栈道,栈道顺着山势,一直往上,像长城一样,爬到了山顶。山顶有山门,山顶有亭台。山顶连同所有的山坡,都被他用松柏绿化得郁郁葱葱。道路的两旁都是草地,精修精剪,平如绿毯。有人站在山巅,想拍一张桑岭的全貌,努力再三,可惜风景太多,一镜终难收尽。每年3月,桑岭都有庙会,看风景的人和车,把整个冶户川拥得水泄不通。村民王丽媛看着那些远远赶来看热闹的外地人,心里不由得生出莫名的自豪感,觉得她比这些人幸福得多。现在,她经营着一家农家乐,生意还不错。每天忙完,她都会沿着湖边遛遛弯。她问旁人:“咱们现在过的这种日子,怕和城里人差不多了吧?”

  和桑岭村不同,竹园村的变化来得迟一些,是今年刚刚确定的环境整治示范村。它地处川口,离城不远,市上计划把它打造成城里的“后花园”。这个村过去红火过,自从村边的电厂搬走后,这里就冷清了。就连村边的小河,也顺应了这种冷清,变得不再宜人。河边河道和村子一样,到处是垃圾。市上动员了几个部门帮扶竹园村,先是清理了河道里的400吨垃圾,然后按照“产业+环境+文化+旅游”的综合开发方案,围绕着村边的河、河边的地、地边的房屋做文章。他们在河里拦出了3个湖面,湖面漂着游船,岸边栽着垂柳。河水绕过的台地上,栽满了南国“请来”的翠竹。翠竹茂密,掩着竹林里一条一条小径。小径蜿蜒通幽,走着走着,就到了林子深处。深处有卧石,刻满了字画。他们不但在风景上下功夫,还在村庄文化上动了不少脑子,规划建设了竹林秘境、彩绘街道、竹苑诗心、蔬菜工坊、儿童职业体验馆、忘忧花海等特色景点。特别是利用闲置民居院落打造的10多个“文化小院”,风格各异,主题鲜明,成为竹园村文化村庄建设的一大特色。过去的竹园村,守着山,守着河,却到处是垃圾。而现在的竹园村,已经实现了“竹林围村、澽水绕园、居在园中、住在景中”的美丽蝶变。村民们说,乡村振兴真是个好战略,半年多时间,就把竹园村整治得谁见谁都说好了。

  竹园和桑岭只是韩城众多花园村庄中的代表。几年来,韩城市通过乡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和文化村庄建设等一系列活动,使韩城的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当多的村庄,都实现了由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华丽转身,给广大农民群众营造出了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芝川镇新农村的新特产品展销会。

地处深山的雷镇村新农庄。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用新理念改变传统耕作模式

  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

  杨家岭过去坐落在桑树坪的南梁上,由于缺水,村子整体搬到了新农庄,原先的地方复垦成了农场。住在像城镇小区里的村民们自己成立了集体合作社,集体经营着自己的土地。农民像工人一样,按照农时的要求,定时上班,定时种地,完成了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

  这种转变有个正规的名词叫“三变”改革。就是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新农村的建设,为“三变”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像城里人一样生活的农村人,他们渴望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工作和挣钱。顺应这种需求,韩城市在广大的农村,大力推广了股份合作社和集体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抱团取暖”的办法,把过去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农民,用“合作社”的形式聚到一起,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土地和劳动力得到有效的解放。

  张素年是韩城市芝阳镇孟益沟人,住房条件改善了,日子也富裕了,啥啥都称心,就是为家里没有劳力而苦恼。今年,村里成立了花椒产业合作社,把包括他在内的许多村民的花椒地集中到一起,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一下子给他解了大难题。张素年说:“有了合作社,人就有了主心骨。这样当农民,心里没负担。”

  被张素年赞为“主心骨”的合作社,韩城市在近年来先后组建了672个。

  这种由新理念催生的耕作经营合作模式,大大转变了传统的农耕方式。尤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随着规模生产的展开,过去的许多弊端都得到了根除。土地被集约,劳动力被解放,农业开始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全市涌现出了很多的农业园区、设施农业基地和特色产业示范区。几乎每个村都有2个以上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都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规模经营。村民不但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租地收益,而且可以通过务作获得打工收入。芝阳镇的许多农民,把土地流转后,然后去农业园区和养殖园区打工,每天像工人上下班一样,当起了农工。每天只需工作8小时,再也不像过去,从早到晚面朝黄土背朝天了。他们过上了全新的日子,有了大把的时间像城里人一样消闲与娱乐。

  西庄镇柳村的苗保民,土地流转了,无地可种,就发挥自己的特长,到外面包点工程,不为挣钱,就为有个事干。有朋友鼓动他去城里买房,他死活不肯。不是买不起,他只是觉得去城里生活没有他待在乡下舒服。他所在的柳村是个文明村,他的房子也一点不比城里的洋房差。房里房外,种满了绿植和花卉。空着的老宅,他舍不得盖房,专门辟成花园,种着葡萄,种着葫芦。白天,他叼空务弄务弄花草;晚上,他在客厅架了一套拍抖音的装备,专门在网上直播他唱秦腔。网友在网上问:“你日子这么悠闲,真的是农民吗?”苗保民自豪地回复:“如假包换,本人是比神仙还要逍遥的新式农民!”

  谈到眼下的日子,苗保民深有感触地说:“国家的政策就是好,啥都替农民想到了。现在当个农民甭提有多舒服,吃得好,住得好;想种地就种地,想打工就打工,想歇着就歇着。能把农民当成这样,体面着哩!”说话时,他一脸的满足。(记者 卢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