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十百千万宣讲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家庭 > 正文

定边屈文学大家庭:承家风积善德 努力回报社会

时间:2023-08-25    来源:榆林日报    责任编辑:靳国英

 

  屈文学(前排中)与受助学生合影。 李志东 摄

  良好的家风家训是家道兴旺、家业兴盛的重要基石。定边县屈文学大家庭,正是承袭祖辈们朴实善良、甘于奉献的家风,一代一代传承,不但事业有成,而且把回报社会当作家风家训继续发扬光大。

  乡愁化雨 润泽乡梓

  在城市生活的人们,都希望周围有个广阔的空间,能够让他们休闲放松。定边县安边镇西关社区居民多年来一直渴望社区有个广场,如今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他们每天在新修的昇高文化广场上扭秧歌,跳广场舞,拉家常,孩子们则在广场上玩着各种游戏。广场俨然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乐园。

  “这个广场修好了,这也是我们多年来的期盼。首先,我们非常感谢屈家人,他们太无私了。”社区居民胡先生说,是屈家人把自己的老宅基地无偿捐出来,给村民们修了广场。

  村民口中的“屈家人”,是以屈文学为首的一个大家庭,在当地颇有威望。上世纪40年代初,屈文学的祖父屈昇高从佳县逃荒至安边落脚,经过十余年打工积攒,于当地购得一处小四合院,在此安居乐业。

  “当时的小四合院足有700多平方米,我爷爷只有我父亲一个儿子,到了我们这一代,有兄弟姊妹6个,一直都在这里生活。可以说我们的童年乃至成年生活,包括婚嫁,很多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屈文学说。

  巢虽大,但雏鸟长大后,终将离开巢穴。屈文学兄弟姊妹成家之后,相继走出家乡闯出一片天地。1990年,屈文学的祖父母相继去世后,他的父母也随着儿女进了县城,安边镇里的老宅逐渐撂荒,无人问津。

  近几年,随着安边起义纪念馆新址的落成,当地居民在深受红色文化熏陶的同时,对休闲娱乐空间也有了新的需求。当地政府要为群众建设广场,屈家老院这块宅基地就成为唯一可以征用的闲置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地政府在找到屈家人准备做征收工作时,他们不但没有拒绝,反而主动将老宅宅基地无偿捐出,还捐资60万元,自行组织专家设计和施工,历经两个多月,把一处崭新的休闲广场呈现给当地群众。

  “把祖辈们留下的宅院变成父老乡亲们的休闲场所,远比撂荒了更有价值,而且对我们来说更有纪念意义。”屈文学说。

  不仅如此,安边老城区北涝坝滩一处面积约15亩的建设用地,多年闲置没有启动。屈文学家庭出资购买后,将这块地又无偿捐赠给当地政府,作为社区生态公园建设用地。

  传承家风 积善成德

  原来,在屈家的老院里有一口古井。据屈文学回忆,当时的古井水眼旺盛、水质甘甜,在周围盐碱地质环境中并不多见。

  “以前,周围的乡邻们长年在我家的古井里打水吃,祖父、父亲他们从来没有阻止过,更别说打水收费了。”屈文学说,先辈们的朴实善良是生在骨子里的。

  从善如流,源远流长。屈家人靠着勤俭持家,养育了一代代人,渐渐形成一个大家庭。到了屈文学这一代,兄弟姊妹们在优良家风家训的影响下,团结一心,守望相助,他们或在外创业,或在定边县城奋斗,如今个个事业有成。尽管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家庭,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家庭的凝聚力,始终相亲相爱,抱团发展。

  “我们是家族式企业,有经营酒店的,有搞汽修的,还有做环保的,等等。但我们在经济分配方面,一直都是平均分配。特别是谁家有困难、有需求,经济保障是最基本的要求。”屈文学说。

  常言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屈家人这个大家庭,虽然不是“富甲一方”,却把回报社会当作家族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事情。

  屈家老六屈红霞成立了定边县东港污油泥土处理有限公司,在做环保事业的同时,经常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向乡村捐助各项善款80多万元。疫情期间,公司向外捐赠物资14万元,还为县上捐赠了两辆价值26万余元的救护车和价值36万元的核酸小屋。

  “我们的事业发展来源于社会,回报社会也理所应当。我们的祖辈是这样做的,我们也会把这种优良家风传承下去。”屈红霞说,她每做一件善事,都会与大家庭里的亲人商议,总能得到家人们的鼎力支持。

  今年秋季即将开学,屈文学家族企业给定边县困难大学生捐资30万元,为安边镇困难学生捐资6万元。多年来,他们累计资助困难学生近200人,捐赠助学善款超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