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秦文化 > 正文

献陵石犀与石虎

时间:2019-03-13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张宁宁

  献陵石犀与石虎,原立于位于三原县永合村的唐代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陵墓——唐献陵。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渊驾崩,葬于献陵。

  李渊临终时已退位9年,他在遗诏中专门讲到自己死后的陵寝“务从俭约,斟酌汉魏,以为规矩”。这反映了他提倡薄葬的意愿,所以当年仅在陵园四个神门外各置石虎一对,南神门外立华表和犀牛各一对,东神门外设石佛龛一个。但他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并没有完全按照父亲薄葬的旨意办事,而是派人选址,依东汉光武帝原陵之规格营建。陵园建得豪华铺张,里边的寝宫、献殿等礼制建筑一应俱全,富丽堂皇,规模宏大。

  献陵的石犀原是一对,现仅存其一,1960年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石犀通长340厘米,身高209厘米,选料为陕西富平产的青石。如此庞大之物,用重约十吨的整块青石雕刻而成,真是震撼人心!尽显初唐时一统天下的恢宏气象,以及“贞观之治”时期求新求异的探索精神。

  石犀为圆雕,躯体壮硕,脚有三趾,作缓步走动的姿态。浑身的片片鳞甲,以精湛而挥洒的细线刻画得细致入微,却给人如铠甲一般坚硬厚重的感觉。石犀鼻上有一个隆起的鼓包,而非醒目又尖利的犀角。石犀双目炯炯有神,四肢坚实有力,那全身叠覆的厚皮及颈部下垂的厚皮,仅靠几笔粗线条勾勒,就将之粗糙且多皱褶的特点刻画得生动传神,活灵活现。犀牛坚韧的颈部以及鼻子、嘴、足爪等部位既写实又富于装饰趣味,让人能够从犀牛迟钝的相貌上,感觉到它内在的凶猛、剽悍,以及敦厚忠诚。既刻画出兽性的一面,又不至于让人望而生畏,且能吸引眼球,惹人喜爱。

  这座石犀右前足石座侧面原刻有“高祖怀远之德”六字,由于岁月磨泐,今仅能辨出“祖”“怀”“德”三字。因石犀常年侧身倒伏在地,故身体左侧清晰刻有整齐的鳞甲纹和不规则的圈纹,右侧身体则风化磨损十分严重。

  献陵石犀这样高大而且写实的石质犀牛,虽然体型高大,但比例却十分恰当,在表现犀牛特点的关键面上,处理手法高妙绝伦,在雕刻史上绝无仅有,堪称艺术瑰宝。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碑林博物馆还藏有一只献陵石虎。

  这只石虎形体高大,躯体粗壮,头部微斜,两腮鼓起,眼神凝注,似在寻找猎物。线条简练,镌刻手法写实,追求逼真而没有华丽的装饰,猛兽的形象被刻画得温柔驯良。唐陵中只有李渊的献陵前设置石虎,而根据当时的惯例,一般皇陵都是设置石狮,为什么献陵要设置石虎呢?原来这位大唐帝国的创始人生前非常尊崇道教,并尊老子李耳为自己的祖宗,如果把佛教中的神兽狮子立在自己的陵前,显然不合李渊的心意,所以雕刻石虎。

  这石虎原是一对,现其一移入碑林,而与它相对厮守了一千多年的另一只石虎还驻守在唐献陵南门——朱雀门。我想,如果哪天能让这二虎同守献陵,何尝不是一种更有意义的选择?(朱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