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秦文化 > 正文

《秦岭简史》:“秦岭学”的重要开拓

时间:2019-05-22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苏琳

  作者党双忍先生的《秦岭简史》以跨学科、多角度的视野对“秦岭学”进行全方位的梳理、考察和研究,准确把握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蕴和艺术特色,初步明确了“大秦岭”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历史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为未来人们研究秦岭留下了宝贵的本土文学信史。

  《秦岭简史》洋洋洒洒30万字,作为“秦岭学”的重要开拓,笔者认为它具有几个特点。

  诗意盎然,献给世界昆仑的长卷情诗

  作为研究“大秦岭”数十年的学者,作者无比自信地第一次提出并论述了世界昆仑山的概念。从古至今,地球上存在一纵一横两大山系。纵向山系,即南北纵贯美洲大陆的科迪勒拉山;横向山系,即横贯世界岛的世界昆仑山。

  作者笔下的“大秦岭”不是一个僵硬的研究样本,而是一个人格化的精神图腾。从远古到现在,从世界格局到局部单元,从地壳运动到地貌形态,作者深情款款地为“大秦岭”唱与赞、惊与叹、鼓与呼。

  秦岭是作者心目中的圣山,作者对秦岭魂牵梦绕,他甘愿做秦岭“打工者”,守望着秦岭。这种守望与渴盼是全人类的。人类是从山林里走出来的,每个民族、每个国度,甚至每片地域都有他的圣山。不管是西方的奥林匹斯山,还是东方的昆仑山,抑或是庄子笔下的姑射山,都是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心中的圣山与圣地,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灵魂永远都朝向他。党先生就是秦岭原住民杰出的精神代言人,他代表居住在“大秦岭”这片土地上的守护者用灵魂守望中华父亲山。

  三维耦合,解码秦岭秘史的时代注解

  党先生的学术研究起步于“三农”治理,并逐步将“根据地”拓展至地质学和山脉研究。《秦岭简史》首次将生态、人文、地理三维耦合的学术理念互渗其中,表现出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三位一体”的宏大气象。

  作者强调三维耦合、多学科关联,既是学术个性使然,也是基于当前对“大秦岭”“蜻蜓点水”式的研究现状的忧思。中国传统的“学问”是由考据、义理和辞章构成一个完整体系,而在个别领域,由于人文学者的固守纸堆和研究视野的局限,让原本需要到现场考证寻访的文化素材被书房逻辑所取代,第一手资料逐渐退场和缺位,所以学问的学理性构建显得火候不到、功力欠佳。于此,党先生的“历史补课”和创建“秦岭学”的决心便显得尤为可贵和重要。

  《秦岭简史》插入大量历史文化知识和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的知识,弥漫开来的是一种浓厚的书卷气,但却很少掉书袋子,充盈作品中的知识不再是一种附加的佐料,而是一种有机的溶剂。读者读起来不会觉得知识是影响审美感受的障碍物,而是拓宽审美视野的一种契机。

  《秦岭简史》是作者十几年“大秦岭”研究的成果汇集。作者扎实的文史功底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让作品呈现出作为一门开山“学问”的稳健、厚重和大气。

  图文并茂,记录秦岭“IP”的历史底片

  十年以前,作者一门心思想找到一张秦岭地图,看看“大秦岭”的模样。然而,没有人能够提供这样的图。于是,作者自己研究秦岭,历时三年,在助手的协助下绘制出了第一张《大秦岭全域图》,锚定了“大秦岭”知识创新的根基和“秦岭学”研究的根基。

  作者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绘制的《秦岭简史》插图让静态的山脉活跃了起来,将秦岭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是这个时代读者的幸运。

  《秦岭简史》还大量插入与自然风物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视野开阔,让读者产生一种纵览古今、神游千载的感觉。本书从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对有关人类生存问题、发展问题做一种诗意的思辨,力图自然地唤醒读者的历史文化意识,拓展读者的思辨空间,使作品获得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价值与深度,显得恢宏、阔大和睿智。

  视角奇特,检索秦岭词汇的时代标签

  当人们对秦岭的认识和知识结构还停留在“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时候,《秦岭简史》中,“大秦岭是中国的阿尔卑斯山”“大秦岭是伏羲女娲合璧山”……这样新鲜的词句喷薄而出,让人目不暇接。

  书中新“秦岭四宝”的提法也很有创意。以往,一提起“秦岭四宝”,人们便会联想到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但是作者却将“水”“森林”“文脉”“景”作为秦岭新四宝,更将“群英荟”“大巴山”“西倾山”“大岷山”列为秦岭四兄弟。更让人叫绝的是“大秦岭·中国芯”的概念的提出。“大秦岭”是中华文明原生地。如果说中华文明是一棵大树,“大秦岭”即是树根和树干;如果说中华文明是一朵美丽的花,“大秦岭”即是那绚丽的花心;如果说中华文明是一座灿烂辉煌的灯塔,“大秦岭”即是那攒劲给力的灯芯……于是有了丝路中国芯、地理中国芯、生态中国芯、人文中国芯、美丽中国芯的“秦岭芯学”。此种创意,非通读《秦岭简史》无以大饱眼福。

  事实上,这种创意与哲思,折射出的是一位学者游走于书斋内外、进行心灵漫游的精神轨迹,是一位当代人文工作者的缜密思考。

  《秦岭简史》给“秦岭学”研究贡献了不可多得的新鲜词汇和解读视角,为后来研究者开辟了一条通达秦岭“深处”的捷径。

  观照现实,生态主体意识的觉醒

  《秦岭简史》的大部分篇章,都触及我们熟视无睹的“暗角”。虽然作者谈的是地质学范畴的大山大河,但却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很长一段时间,秦岭被我们的经济学数据遗忘了,被工业化大潮遗忘了,直到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呼声所唤醒。于是,秦岭一下子进入了“美丽中国”的视野,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作者在研究“大秦岭”的过程中,有对“森林大陆”被肢解为“森林岛屿”的扼腕叹息,有对物种遭遇灭绝的痛心,有对“穷破坏”“富破坏”的反思……忧虑之感贯穿始终。

  《秦岭简史》的神韵不仅表现在思想意识上,更表现在强烈的生态主体意识方面。它直指秦岭对于中华民族、对于历史长河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其文字之所以有很强的感召力,就是因为作者将“大秦岭”放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态多样性等诸多功能之上,表现着作为文化学者的当代忧思和秦岭保护者真正纯真的主体意识。

  视角奇特,文字诡谲,视野宏大,《秦岭简史》无疑是作者党双忍先生研究的新高度,是作者贡献给“秦岭学”的一份大气、深邃、厚重的神奇礼物,多么庄严,多么华美,多么壮观!(柴广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