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秦文化 > 正文

书房故事 青春做伴好读书

时间:2019-05-22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苏琳

  从上学到工作,三十多年间,我填写过许多份登记表、简历表,其中“爱好”“特长”一栏,我都毫不犹豫地写着“读书”。相比别人填写的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画画之类的爱好特长,读书算是最简单最容易做到的事了。我想,填上“读书”两个字总比表格上那一栏空着体面些吧,不然,没有任何特长、爱好,自己都觉得脸上挂不住。

  说到就要做到。因着脑海里表格中“读书”二字不时闪现,慢慢地,读书还真成了我的爱好,一有空就读书看报早已成了我的习惯。

  小时候物质匮乏,农村人都很拮据,书自然很少,除课本外,哪个孩子能有本《少年文艺》《中学生文萃》《故事会》都足以让人羡慕。那个时候,课外书大多是小人书,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几本,宝贝似的收藏着,互相借着看。每次跟大人到县城,我总要缠着闹着到新华书店买一两本心仪的小人书,一回家便如饥似渴地反复看上好几遍。

  因为书少,本该大量阅读的青少年时期我反倒没有系统地看过多少书,就连《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四大名著也都是通过看小人书和电视剧一点点了解的,更别提那些脍炙人口的外国名著了。所以,年少时书读得少,这在我心中始终是一大憾事。工作以后,结婚、生子、带孩子、迎来送往等一系列人生“规定性动作”耗费了许多精力和时间,读书更成了难以为继的事,常常翻阅了几页或十几页的书本随手束之高阁,几年都不曾读完。对于读书,就像一首歌里唱的: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学习独立性自主性不断增强,加之为了营造家庭的书香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孩子爱上书、多读书,我和爱人每天晚饭后都会捧起书本,相聚在灯下。照爱人的话说,就是切换到“阅读模式”。

  环境影响人,功到自然成。几年坚持下来,每到晚上,全家共读成为我家的生活方式,孩子做完作业后也自然地去读他喜欢的课外书,我则利用每晚7点半至10点这两个半小时系统读完了《中国哲学简史》《中国通史》《外国文学史》等一批文学书籍和《战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第五项修炼》等一批专业书籍,自感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和系统,这是现代人通过看手机、上网等“碎片式阅读”所无法企及的。现在,每到夜晚,正值青春年少的孩子与我们两口子相聚灯下,遨游书海,那份恬静让人觉得充实和轻松!

  对于文学经典名著之类的好书,我一改以前在书本上勾画的习惯,阅读时绝不在书面上留下痕迹,尽量保持页面干净,为了方便以后孩子阅读。对这些一生必须阅读的书籍,我正好和孩子共享、共读,轮换着看,既满足了他课外必读书目的阅读量,又恶补了我年少时的知识空白。有时候,对书中的精彩部分,我们还会朗读给对方听,并展开讨论,甚至争辩。

  读书上瘾。现在,阅读早已不是起初为了装点门面在登记表、简历表上随意填写下的两个字了,而是真正融入我的生活,成为一种习惯。平常,我都会在车里、包里放本书,坐在车里等人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拿出来读,不让时间白白浪费掉。

  青春做伴好读书。青春年少的儿子从书本中认识世界、探索人生、增长知识、提高成绩,人到中年的我们正好弥补青少年时期读书少的遗憾和欠缺,在阅读中与先哲对话,体悟圣贤的思想。这是一种难得的惬意。(周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