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秦文化 > 正文

神木三记

时间:2019-07-19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苏琳

  郑欣淼

  我最早知道神木还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在遥远的陕北长城沿线,“神木”这两个字肯定有故事,它引起我很多猜测和遐想。

  2018年春,陕北天朗气清,我有幸来到久违的神木考察文化建设情况。神木的文物古迹十分了不起,它对中华文明、中国革命都有过伟大的贡献,这些年来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神木在文物保护、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城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努力与成就,也令我受到鼓舞,且以三首小诗谈感受。

  石 峁

  诗曰:

  问世曾教举世惊,我来访谒正春明。

  皇城规制源流远,都邑文华根脉宏。

  天府当然物精美,瑶台仿佛玉光莹。

  四千余载峁间事,秃尾水流终有声。

  作为一个文物工作者,我对石峁充满着向往之情。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邵晶作为石峁的发掘者之一,以其亲身经历与探索研究的初步成果,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揭开石峁的奥秘。

  在2011年之前,石峁尚未进行过有计划的系统调查。邵晶2012年来到石峁,专门对城墙进行了调查、测绘,确定石峁是有城的,并且肯定这是一座有着三重结构的石头城。为了进一步了解石峁城址的结构及主体内涵,特别是石砌城墙的年代及构筑方式,邵晶决定对石峁遗址进行试掘。发掘的地方确定在整个石峁城址的东面,即后来被考古队命名为石峁遗址的外城东门,它是整个城址的制高点。这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邵晶和他的队友们组成的石峁考古队正式展开考古发掘。在2012年到2013年度的发掘过程中,惊喜连连,不仅发现了传说中的玉器,还在坍塌的墙体里发现了数量庞大的壁画和6处用于祭祀的头骨坑,以及房址、灰坑遗迹。且发现整个东门有石砌城墙、墩台、角台、马面、瓮城、门塾等一系列城防设施,呈现出一套完善的城防体系,也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结构清晰、设计精巧、保存完好、装饰华丽的城门遗迹,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筑造技术先进,被誉为“华夏第一门”。

  石峁遗址被誉为21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史前考古发现之一。对于我们关心的年代问题,邵晶说,依据地层关系及出土遗物的类型学特征,石峁城址的年代确定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后即龙山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之间。石峁城址正处于中国早期文明形成关键阶段,它的发现对进一步理解东亚及东北亚地区早期国家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玉器是我国特有的物质文化形态,玉和玉器的观念贯穿中华古文明的全过程。龙山时期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初始阶段,玉器作为最为重要的文明因素,不仅代表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反映出当时礼、礼制和王权的结合,也是当时文明制度的核心。龙山玉器使用中体现的等级、宗教等礼的因素,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这些文化制度又直接成为夏文化的重要元素,为夏商文明奠定了基础。石峁玉器是始于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遗物,既是研究论证石峁遗址遗存性质以及石峁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证,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

  在整个陕西北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并没有玉石出产,可石峁遗址却出土了大量玉器,这些玉器源于何方?近年来,一些专家提出,早在丝绸之路之前应该有一条“玉石之路”。经鉴定,石峁玉器的材质种类繁多,材质来源几乎涵盖了中国大部分玉石产地,而其中玉料产地来源不清的玉器也为数不少。石峁玉器不仅材质来源庞杂,而且在器型和做工等方面也融合了其他文化遗址的特征。因此有人提出:石峁或许就是“玉石之路”真正的源头(见杨瑞著《石峁王国之石破天惊》)。这是个大胆的推测。我想,这可能会像《黄帝之墟:关于石峁古城的一个推断,石峁古城就是黄帝城》一文的观点一样,引起学界的争议。争议是好事,在争议中探索研究,在不断探索研究中还原石峁的本来面目。

  地老天荒,长河一脉。走进4000年前的石峁王国,一睹古城的雄姿和风采,仿佛穿行于一个史前文明的黄金时代,我们分明是在和遥远的祖先对话,是在和充满神秘与智慧的远古文明相接相晤,无不感到震撼和感叹,虔诚敬仰和怀古探秘之情则油然而生。

  杨家将

  诗曰:

  烽火边关一帜张,胡笳羌管慨而慷。

  氍毹早识杨家将,今访麟州古战场。

  在我国,杨家将的故事家喻户晓。我过去也看过有关杨家将的小说、戏剧、电影等,这次到神木,才知道不但赫赫有名的杨继业祖籍是神木,而且他的祖上几代都曾在神木守卫边关。

  杨家将的故里为麟州故城,即现在的神木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的店塔镇杨家城村。史料记载,五代至宋,州刺史杨宏信、长子杨重勋和孙子杨光,世守麟州;次子杨业和孙子杨延昭,都是宋代名将,北拒契丹,称雄一方。世人怀着对捍边英雄的崇敬心情,改呼此城为杨家城。

  杨家将忠勇报国的精神,吸引着感同身受的国人为之树碑立传,自然有人争夺其“故里”这张品牌。令人感动的是,神木不是把精力放在“争夺”杨家将故里上,而是对杨家将历史文化进行不断深入、科学的研究,热情高涨,态度严谨,成果斐然。

  神木成立了杨家将文化研究会,这个会为杨家将文化研究与传播作出了令人感动的贡献。2007年8月,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在神木召开,云集了国内的150多位专家学者。2011年8月,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和延安大学陕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陕北历史文化暨杨家将文化学术研讨会,共收到论文68篇。近年来,神木突出打造杨家将文化品牌,在围绕“千年城、千古魂、千秋业”这一主题建设杨家城山水景观、建成神木文化大县和榆林文化大市的重要承载区上,下了大功夫。

  神木的所见所闻,使我深为相信,有如此的努力,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遗产,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耀着璀璨的理想主义光芒的杨家将传说和故事,一定会世世代代,永传下去!

  黄河大峡谷

  诗曰:

  乡曲生涯眼却高,舟行逆水总劳劳。

  门前红枣百年树,梦里黄河千丈涛。

  尘世浮云变今古,吟情朗月近风骚。

  煌煌九卷名山业,岁月磨人叹二毛。

  沿黄观光路是陕西省沿黄河西岸修建的一条南北向公路通道,沿途珠链般串起了西岳华山、壶口瀑布、洽川湿地、司马迁祠、吴堡古城等50余处名胜古迹。沿黄观光路神木境内全长86公里,北起马镇葛富村,南至万镇界牌村。神木精心打造沿黄经济带建设,并把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和公路建设结合起来。陕北是革命老区,有一些地方还比较贫困,公路的开通,将给当地的商贸流通、经济发展带来莫大的便利与促进,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也自然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想不到我来的这一段,竟是沿黄观光路神木境内的精华地带,也是黄河大峡谷风光景观带。站在山头,秦晋两岸风光尽收眼底。这里经过上万年的河水冲刷和风蚀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质奇观。大峡谷将黄河、黄土高原、风蚀岩画、河滩、田园、枣林等自然资源连接了起来,形成一幅多彩的自然画卷。同时,黄河在这里孕育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如特有的窑洞民居、古老的宗教寺庙、丰富的民俗风情等。

  在黄河大峡谷,我也有幸见识了神木的大红枣。作为神木的特产,其红枣特点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含糖量高,色泽鲜红,贮藏期又长。这是黄河的厚赐。万镇为神木红枣主产区,全县域枣林20多万亩,其中万镇就有6万来亩;万镇年产红枣5000多万斤,占到神木一半左右。仅红枣这一项收入就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左右。该镇已经明确树起“立枣为业、兴镇富民”的奋斗目标。

  西豆峪村的陕西华和实业有限公司,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出现在这古老的峡谷中,着实令我们既惊又喜。该公司是一家以红枣现代化深加工为主,集研发、生产、销售和外贸进出口为一体的农业高科技企业,公司的创始人叫张亮。

  传统的红枣以烤枣、熏枣和酒枣加工为主,但市场越来越小,枣子越来越卖不上钱。2009年,大学生村官张亮不忍“枣贱伤农”,基于“红枣+”的产品理念,另辟蹊径,开启了全新的红枣产品研发。2012年,张亮将研发的首款“红枣咖啡”产品正式命名为“曼乔”。2015年第一杯曼乔咖啡诞生,即获“陕西十大金口碑农产品”荣誉,开启了中式咖啡新纪元。2018年,“曼乔”完成第一次品牌及产品升级,产品扩展至四个品类。新理念的指导,新技术的投入,让原本只是一颗普通的红枣变为集时尚、休闲、健康于一体的高品质咖啡,这不仅盘活了神木红枣产业,也给当地枣农带来了新希望。

  祝福神木,祝福黄河大峡谷,祝福这块土地上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