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秦文化 > 正文

指尖上的百态人生

时间:2020-04-03    来源:榆林日报    责任编辑:张宁宁

  在榆林市北大街胜利中巷对面的“陕北面花”店内,王琴正坐在工作台前专心地进行面塑艺术品的制作。只见她手里拿着一把塑刀,一团面团在十指间经过揉、搓、拈、压、拍等几个步骤,一个“孙悟空”便出现在她的手中。

  1、从小就喜欢捏面花

  右手拿刀左手抚须的关公、骑着战马手握弯刀的成吉思汗、身披斗篷怀抱琵琶的王昭君……一件件色彩鲜艳、姿态各异的面人儿,摆满了工作台旁边的橱窗,不时有游人驻足欣赏。

  今年43岁的王琴,是子洲县裴家湾镇园则坪村人。据她介绍,小时候她就特别喜欢捏面花。每到清明节时,她就跟着奶奶学习捏面花,主要捏一些十二生肖、花篮、抓髫、老虎、子推馍和燕燕鹊鹊等。不仅在家里捏,也帮乡亲们捏,一家接着一家,有时忙得甚至顾不上回家吃饭。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琴捏面花的技艺甚至超过了奶奶。裴家湾镇上和周边村庄有婚嫁的人家,经常请她去捏面花。

  长大后,为了生计,王琴不得不外出谋生,开过理发铺、小饭店,也做过煤炭生意。但无论做什么,她心里都无法割舍对面塑艺术的热爱。

  2、面花大赛给了她展示机会

  如果不是面花大赛,王琴可能一辈子都在外闯荡。但正是因为面花,她的人生从此开始改变。

  子洲县淮宁河古称走马水,淮宁河川也叫重耳川,相传晋国公子重耳奔狄时曾在此避难。面花又称子推馍,是为祭奠晋国大臣介子推而做的祭品。每到清明节,淮宁河川家家户户都有捏面花的传统习俗。2013年,子洲面花成功申报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4月4日,清明节。园则坪村传承这一典故和习俗,举行子洲县首届“子推文化节”面花大赛,吸引了周边县区8个乡镇的代表团报名参赛。

  王琴向大赛提交了3件面花作品《介子推和他的母亲》《李广射虎》和《子推馍》。但由于错过报名时间,本次大赛她没有获得名次。

  2017年清明节,园则坪村举行第二届“子推文化节”暨全国面花大赛。王琴耗时一个多月,制作了两件面花艺术作品,其中一件子推馍直径达两米,高1米,重达200多斤,用了14袋面粉,由16位村民抬着送到比赛现场。子推馍上爬满365个面花、两只丹顶鹤,还有介子推和她的母亲,表现了割股奉君的忠孝文化。另一件是《白孔雀》,作品中两只白色孔雀相拥而卧,尾巴的羽毛和头上的冠羽纤细如发,非常逼真。

  凭着这两件精美的面花作品,王琴一举夺得本次大赛的特等奖。大赛组委会对这两件面花艺术作品进行现场拍卖,最后被外地客商以8万元高价买走。

  3、要做就要做得最好

  经过此次面花大赛,王琴觉得如果要做一件事情,必须要把它做得最好。

  2017年冬,王琴跟随西安民间艺术家郑根民学习面塑艺术。在众多学员中,王琴的模仿能力最强,做的面塑艺术品,也只有她的和老师的最像。

  2018年4月,在第三届“子推文化节”面花大赛上,王琴提交的《梅兰竹菊》4条幅面花作品获得二等奖。比赛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王琴的面花技艺进行了专题采访,之后她又接央广一套“生活圈”栏目特邀,赴北京录制了《寒食子推馍,舌尖寄哀思》节目。

  同年5月,王琴从北京回来后来到广州市新城技工学校,师从国家面塑非遗传承人、世界顶级面塑艺术大师肖占行学习面塑技艺。在这里,她系统地学习了面塑艺术的理论知识,特别是人物的比例关系、古代武将的盔甲制作等制作技艺。

  虽然学习只有两个多月,但王琴非常刻苦。广州的天气非常闷热,但她却一整天不停地练习。老师每完成一件艺术品,她很快就能做一件仿版,以至于同学们都认为是老师做的。

  4、决定自己开办面花店

  从广州学成回来后,王琴决定开办一家面花店,兼作自己的工作室。2019年6月,她在榆林市北大街租下一间店铺,专营陕北大花果馅、麻花和小食品等,并取名“陕北面花店”。

  同年,王琴制作了一尊关公面塑像。其间,她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一连几晚都不休息。仅制作一双眼睛,她在凳子上一站就是3个多小时。一个多月后,她终于完成了这件高两米、重达200斤的面塑作品,成为全国体积最大的关公面塑作品。作品完成后,王琴的手指3个月都无法动弹,甚至还生了一场病。

  王琴说,面花店开业以来,一些来自美国、英国、非洲的外国朋友和北京、西安的游客来到店里,不仅对她的面塑技艺大加赞赏,而且还不忘购买她的面塑作品,以作纪念。

  在这间小小的面花店里,王琴制作了上百件面塑艺术作品,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也有帝王将相、贩夫走卒等。但她最喜欢制作的还是古代美女和武将,还有陕北老人等各种艺术造型。

  经过多年的辛苦磨练,王琴的面塑技艺日臻提高。她的工作台只有茶几那么大,上面只有剪刀、镊子、小刀和小擀面杖等简单的工具。她经常使用的几把塑刀,也是用亚克力板做的。制作一件面塑作品,一般有30多道工序,但她心里从来不打草稿,不用胶、不用水。无论什么作品,她只要多看几眼,就能信手拈来,很快完成。

  目前,王琴已注册了自己的面塑商标,并成为子洲县面塑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图/记者 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