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秦文化 > 正文

吴堡县寺沟村建成柳青文化园

时间:2020-11-18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晏巧琳

十月三十日,全国各地的文艺爱好者在柳青文化园参观。

  吴堡是柳青的根,柳青的魂在吴堡。

  10月30日,在人民作家柳青的家乡——吴堡县寺沟村,总建筑面积4550平方米的柳青文化园正式开园,柳青文学馆、柳青故居、柳青私塾、柳青书院等向全国的文艺爱好者和群众开放。

  “包括柳青在内,我们从全国各地抢救性收藏了1675年至今陕西500余位文学家的图书作品1.4万余册,珍贵手稿书信14816页,文学作品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实物资料300余份,分别陈列于文化园内的20个院落、77孔老窑洞里,给陕西作家的经典之作安了个‘家’,全面展现了陕西文学的发展历程,着力把寺沟村打造成‘陕西文学第一村’。”吴堡县柳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强说。

  人民作家柳青

  从小山沟走向全国

  1916年7月2日,柳青在吴堡县寺沟村出生,他本名刘蕴华,字东园,笔名柳青。“柳青故居的第四孔窑洞,是柳青先生出生的地方。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代,也从这里出发逐步走上革命道路,迈向文学事业的成功。”张永强说。

  1936年,柳青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西安学生联合会刊物《学生呼声》主编。同年,在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文艺季刊》秋季号上,他以“柳青”为笔名,发表了作品《待车》,从此一步步走上了中国文坛,写出著名的长篇小说《创业史》。

  张永强告诉记者,参加工作以后,柳青曾两次回到家乡。一次是1938年9月,日军进攻县城宋家川河防,被我军击退,延安方面组织一个文艺工作组到河防前线写报告文学,柳青参加。他随我军驻吴守卫黄河部队生活,写出反映吴堡黄河保卫战的报告文学《王老婆山的战斗英雄》,生动描绘了抗日军民的英雄形象。另一次是1942年春节前,在绥德文协工作的柳青回寺沟村住了几天。带着对儿时的回忆和新的感受,他回到绥德后,写成了短篇小说《在故乡》和《喜事》。

  “在柳青文学馆内,收藏展示了《学生呼声》、《中学生文艺季刊》等刊物以及《王老婆山的战斗英雄》、《在故乡》和《喜事》等作品,都是我们在民间寻访甚至是网上拍卖搜集到的珍贵原本。”张永强说。

  除此之外,在由著名诗人贺敬之题写馆名的柳青文学馆内,还展出了柳青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和国内外不同版本的出版物,以及来自国内外的载有柳青各类评论的文学期刊、报纸和由其作品改编的电影、连环画等1000余件珍贵展品,全方位多层面呈现了柳青一生的文学成就。其中,仅《创业史》一书的中文、日文、韩文、西班牙文等版本就达70余种。

  柳青不仅写书,而且还编书。“柳青主编的全国第三套《毛泽东选集》,存世罕见,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独特地位,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张永强指着柳青主持编辑的这套《毛泽东选集》向记者介绍。

  受党组织委派,柳青从陕北绥德出发,于1946年初到达东北,任大连大众书店党支部书记兼主编。“柳青发现,从解放区来大连的干部中很多人带着毛主席著作的单行本,但是纸张质量差,印刷也粗糙,便产生了出版《毛泽东选集》的想法。”张永强说。

  在取得上级支持后,柳青和同事以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全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为基础,于1946年4月出版了五卷本《毛泽东选集》。这部《毛泽东选集》共收入31篇文章,近50万字900余页,是新中国成立前全国第三部《毛泽东选集》。1946年6月再版一次,8月,为了满足干部和青年的学习要求,改成合订精装本。

著名作家贾平凹为吴堡柳青故居题词

  柳青创作精神

  激励“文学陕军”再攀高峰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代表作《创业史》中的这句经典名言,被挂在了柳青文化馆的展室内,激励着广大文艺爱好者和时代青年砥砺前行。

  “正是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最终写就了反映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的巨著《创业史》,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张永强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柳青,2015年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又一次谈到了柳青创作精神,他强调,‘要鼓励文化工作者像当年柳青、杜鹏程那样走进人民、了解人民、讴歌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父亲对农民了解那么深刻,一辈子书写农民,反映人民,这些基础都是在家乡吴堡、在寺沟奠定的。每一次回祖籍地吴堡,特别有亲切感,回乡的感觉真好,走在寺沟村的路上觉得很亲切。”柳青大女儿刘可风女士说,“家乡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希望吴堡的文学爱好者围绕时代变迁、家乡发展、脱贫攻坚等主题,写出不负好时代、不负好时光的好作品。”

  10月30日,在柳青文化园开园仪式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表示:“柳青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为广大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树立了榜样。一部厚重的《创业史》,既能读到文字之中饱含的生活真谛和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又能读到文字之外永不熄灭的人性光芒。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树立文化自信,希望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关注并支持柳青创作研究,为推动陕西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阎安说,柳青是共和国第一代作家和“文学陕军”的杰出代表,他一生勤奋笔耕,为人民写作、为时代而歌,用优秀的作品记录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历程。希望柳青文化园能以传承柳青创作精神、弘扬陕西特色文化为己任,激励和引导更多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更多贴近实际、烛照现实,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的精品力作,推进“文学陕军”再进军,推动新时代陕西文化大发展。

  “柳青文化园能够把包括柳青在内的众多陕西作家的散在民间的珍贵文学资料收集展示,十分不易。柳青曾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这体现了柳青对文学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坚守。他始终坚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写出了《创业史》这样思想厚重、气势磅礴的作品,成为书写农村和农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文学陕军’产生了巨大影响。”柳青文学研究会会长邢小利说。

  “我是柳青的粉丝,在绥德师范学校读书时,我就读他的《创业史》,对我影响很大,激励我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这次我们组织了60余位榆林本土作者到柳青文化园参观交流,就是要学习柳青先生的文学精神,鞭策大家一个字一个字地踏实创作,坚持为人民书写。”榆林市作协副主席霍竹山说。

九月九日,柳青的大女儿刘可风女士(中)回柳青文化园参观。

  发挥“文旅+”效应

  打造先进文化阵地

  “除了柳青文学馆、柳青故居、柳青私塾等,文化园内还建设了陕西现当代作家群馆、陕西作家手稿书信馆、鲁艺时期作家馆、延安知青作家馆、榆林本土作家馆等,收藏展示了300余位陕西作家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出版的各种版本图书8000余册,十分珍贵。”张永强说。

  张永强介绍,文化园收藏展示的既有从延安革命时期走过来的柯仲平、胡采、王汶石、杜鹏程、李若冰等老一辈作家,也有王老九、贺丙丁等农民诗人,还有活跃京城的雷抒雁、何西来、阎纲、周明等陕西籍作家,更有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等被称为“文学陕军”的陕西当代文学作家群,这些名家的作品成为柳青文化园的一道“风景线”。

  以路遥为例,文化园用3孔窑洞,专门展示了他开始创作到去世出版的各种不同时期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珍贵版本文学作品以及各种作品初刊杂志、报纸、影视资料近800本(份)。

  “在电脑和网络普及的当下,不仅去世作家的手稿已成为‘文物’,在世作家的手稿也已极为罕见。每一页稿纸,蕴含了作家创作历程中的很多故事。我们收藏有从1949年至今80余位陕西著名作家珍贵手稿、书信、书法、出版社签稿单、稿费单等140份,共14816页,是研究陕西文学史的重要资料。”张永强告诉记者。

  在陕西作家手稿书信馆,展出了著名作家杜鹏程《到长沙》诗词手稿、文学评论家胡采作品原稿、路遥《汉中盆地行》原始出版物手稿、阎纲纪念柳青发言手稿等珍贵资料。“字如其人,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才华与性情。这一页页手迹,让读者对作家有更直观真切的认识,从而了解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精神世界。”张永强说。

  “柳青文化园可以说是关于陕西文学的一个庞大的资料库,有了柳青文化园,寺沟就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寺沟,而变成了‘文学的寺沟’,它让寺沟村的老窑旧院、石阶石墙,成了文学的载体。游人来到这里,从一个院子走向另一个院子,从一孔窑走到另一孔窑,如同行走于文学的世界。”吴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光泽说,“把500多名陕西著名作家集合到一个村里,目前在整个陕西,除了寺沟村,没有第二个村能做到。柳青文化园让寺沟村变成了一个作家村,将大大提高寺沟村的知名度。”

  “柳青文化园集参观学习、采风写作、实景体验、教学培训、学术交流为一体,以文化促产业,以产业托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发挥‘文旅+’效应的生动实践。我们既要将寺沟建设成为‘文学陕军’的精神家园,打造‘陕西文学第一村’,更要让柳青家乡的父老乡亲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下,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幸福。”吴堡县委书记王华说。(陕西日报记者 霍强文/图)

  记者手记

  文艺创作要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父老心中根千尺,吴堡处处说柳青。

  10月30日柳青文化园正式开园当天,来自国内各地的300余位文化界人士齐聚吴堡寺沟,百名作家参加了纪念《创业史》发表60周年柳青故里采风活动。

  吴堡县柳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强介绍,当获悉吴堡将建设柳青文化园的消息后,贺敬之、王蒙、莫言、勒·克莱齐奥、贾平凹、张抗抗、王安忆、熊召政、阿来、刘醒龙、梁晓声、池莉、叶永烈、舒婷、北岛等200余位著名作家先后为柳青文学馆挥毫题词或签名赠书,表达对柳青的敬仰和缅怀,提升了柳青文化园的文化品位。

  柳青为什么能够获得同道和读者的一致推崇和认可?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给了我们答案。正是由于柳青接地气,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才最终写就了反映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的巨著《创业史》,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柳青是一座文学的丰碑,更是人格的丰碑。柳青文化园的建成开放,成为全国广大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创作者参观学习“文学陕军”、磨砺文化信念的重要基地,对于传承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他鼓励广大作家、艺术家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我们相信,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像柳青一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