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地方传真 > 铜川 > 正文

铜川 构造转型发展的“孟姜塬样本”

时间:2019-01-03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张宁宁

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孟姜塬村新修建的秦人村落。 资料照片

  乡愁,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情结,而它到底是什么,却鲜有人能说得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乡愁绝不在闹市和高楼之中,而在田垄和村巷之间;乡愁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江湖之远”。

  2019年元旦,中国·铜川孟姜塬秦人村落(以下简称秦人村落)——这个承载着新老秦人乡愁的村落,以创新的形态亮相铜川市王益区黄堡东塬示范片区。如果说阿房宫、兵马俑代表了大秦文化意象中的“庙堂之高”,那么秦人村落则诠释了其“江湖之远”。

  走进秦人村落,顿生一种恍如隔世的穿越感。

  在原汁原味的秦风原木建筑群落中,包含着稷王庙、义塾、酒肆、姜女喜铺、药铺、铁铺等组合而成的街市,身着秦制服装的各色人等牵牛徒步,往来不息。市井之外,处于阡陌纵横中的庄户人家飘起阵阵炊烟……

  这种沉浸式的游览体验,是一种名为场景体验游的全新理念,秦人村落项目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产物。

  资料显示,秦人村落项目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实施建设面积400亩,总投资5亿元。以黄土地、秦和乡村为关键词,该项目将成为一个现代城市文明与古老乡村生活融合的实验场和3.0版的乡村旅游标杆。

  秦人村落项目瓜熟蒂落的背后,是铜川完善自身旅游产品类型、促成全域旅游大格局的战略选择,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实践,更是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不懈探索。

秦人村落中的“秦人”展示饮酒礼俗。 资料照片

  A 黄土地是根 秦文化为魂 秦人村落绘就创新图卷

  在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近些年很多地方大力发展旅游业,古镇、特色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同质化问题也随之出现:体验雷同、地域特色薄弱、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商业化越来越浓……

  那么,作为后来者的秦人村落,如何解决同质化这个痛点?

  根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孟姜塬,是中国秦代传说人物孟姜女的故里。

  对于我们这个民族而言,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对于陕西人来说,秦,是这片土地的另一个名字。因此,挖掘和再现秦文化,是孟姜塬秦人村落的标签,也是使命。

  读懂卫鞅,即可读懂秦文化之魂——改革。

  “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为宗旨的亘古之革彻底改变了分封制度,从此“王者不却众庶”;其后,包括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改革,都属于那个时代的创新。

  读懂李斯,即可读懂秦文化之魄——开放。

  《谏逐客书》所谓“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秦不生一焉”,体现了海纳百川的文化视野和“纳六国之士”的开放胸怀。

  然而,居于庙堂之高的卫鞅、李斯们,设计出的秦法、秦制,又将以如何的历史贡献见于江湖之远呢?这需我们将目光从咸阳宫移开,移到大秦的黎民百姓、田间地头去,移到孟姜塬这片黄土地上……

  千沟万壑慢慢铺开,山洼窑洞错落其间,山梁沟峁蜿蜒迂回,沟峪交会“拱”出半岛——这是渭北台塬独有的地形地貌,这里保存着包括孟姜塬村在内的秦人的记忆和乡愁。

  在某种程度上,古老的即是现代的,更何况秦文化的内核本身就是创新和包容。秦人村落真正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规划,在最大限度保留渭北台塬地形地貌特征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利用自然资源,以百余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错落有致的秦风建筑,营造出一个从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村落。

  黄土地,成为孟姜塬的画布;秦文化,化身孟姜塬的毫素。一挥笔,就是一幅气质非凡的美丽画卷。

身着铠甲的“秦朝士兵”在婚礼上助兴表演。 资料照片

  B 创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以互联网思维经营孟姜塬

  “进门买票,停车拍照,白天看庙,晚上睡觉。”传统的景区观光游已越来越让人诟病。在“用户体验至上”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更注重旅游活动的仪式感、参与感与融入感。而孟姜塬秦人村落从立项之初,就要求冲破“围墙思维”,以优势资源吸引游客,让游客融进去、留下来。

  从已规划项目名录中看,建设者对秦人村落优势资源的整合力可见一斑:有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秦服古装婚庆酒楼,黄土地民宿院落,包括拥有200个铺位的配套秦风商业街,以秦文化题材为主的古装影视基地……

  秦人村落项目的形态建设更是亮点。步入其中,可见土坯为墙、茅草覆顶、原木为骨的建筑鳞次栉比,似乎透露出先秦时代的雄浑野性。在洒满阳光的村落中徒步而行,身着秦服的乡民或牵牛,或荷锄穿街而过;妇人们围在一起,或纺纱织布,或飞针走线;近处义塾内,书声琅琅,远处祠堂前,童子嬉戏玩闹。往来穿梭的人们,可能会忘记自己是游客——他们的参与,也使自己成为一道风景。

  而秦人村落由于其场景体验游的定位,对整个铜川旅游业又有着非凡的意义。

  无论是代表古镇游的陈炉古镇,还是代表文化游的耀州窑;无论是代表历史游的玉华宫,还是代表红色游的照金革命根据地,都是铜川现有经典的文化品牌和旅游资源,但场景体验游这种旅游门类的缺失,无疑制约着铜川全域旅游体系的建设。

  在“进一步彰显铜川旅游的人文底蕴和特色景致,以升级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完善旅游产业要素,丰富旅游业态门类,优化旅游服务水平,促进铜川全域旅游格局的形成”的理念下,铜川市王益区着力推进秦人村落项目规划和建设工作,以王益区特有的区位优势整合周边旅游品牌资源,形成涵盖特色餐饮、特色民宿群落的旅游产品,使游客可以安心留在当地,享受场景体验游。

  可以说,秦人村落项目补齐了铜川全域旅游大格局中尤为重要的一环,为未来全域旅游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十六对新人同时举行“永结同心·缘来孟姜”秦服集体婚礼。 资料照片

  C “互联网+传统农业”双轮驱动 “孟姜塬IP集群”实践乡村振兴战略

  走进孟姜塬村,山坡上一个赫然醒目的仙桃造型映入眼帘,村里一栋栋小洋楼漂亮别致,笔直的公路直通新村和农田……在陕西著名经济学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看来,秦人村落项目的建设运营,不但是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品力作,而且是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宏大叙事背景下,陕西美丽乡村建设的铜川示范。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被提升到战略高度。铜川市对此高度重视,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提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目标路径,以及“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三个深刻理解”,这成为铜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

  随着秦人村落的运营,孟姜塬村乃至王益区也迎来了产业升级转型的新契机。在孟姜塬村,74栋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装修一新的小洋楼拔地而起,不久的将来,这里的村民还将成为民宿客栈经营者。

  “参与再次创业的,大都是铜川本地商户,旅游项目就业所惠及的群体,也大都是孟姜塬村附近村庄的农民。”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政府一位干部说。

  而当地果农们更大的期望,在于以桃为代表的传统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

  铜川市王益区孟姜塬村是四乡有名的种桃村,桃子产业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每年仅鲜桃收入就达到3000万元。可以说,孟姜塬村的特色农业已形成不小的规模。

  “人文色彩鲜明的文化体验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同时带动周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通过秦人村落项目,来实现乡村振兴是非常现实的。”张宝通说。

  据悉,按照产业发展规划,整个东塬示范片区将实现桃产业、旅游业、电商“三条腿”走路的良性发展模式,共同将“孟姜塬”品牌打出去。未来,孟姜塬人将依托互联网和电商平台,告诉更多人为什么这里的桃子好吃,为什么这里的风景好看,将孟姜塬的桃子和风景推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张宝通期待,孟姜塬品牌形成之后,可以持续开发出一系列农业产品和文创产品,形成一个庞大、丰富的“孟姜塬IP集群”。

正在义塾举行的国学小课堂活动。 资料照片

  D 由黑变绿 由重转轻 由一进三 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王益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以“姜女故里 秦人村落”为题语的项目肇始于2016年,而这个特殊年份对于铜川这座因煤而兴、因矿设市的资源型城市而言,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正是在这一年,铜川市连续关闭21处煤矿,占当年全省关闭煤矿数量的36%。

  一方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去除落后产能,一方面是深度挖掘“姜女故里”这样的本土人文资源打造规模型文旅项目。2016年,铜川显然已经调准了通过“城市转型发展”实现追赶超越的“航向”,在这个宏大历史背景和特殊语境里,孟姜塬显得格外不寻常,成为一个足以铭记城市发展史的坐标。

  曾几何时,人们对铜川的记忆,还停留在路遥茅盾文学奖作品《平凡的世界》中那个令人向往的“煤城”里。这个煤炭储量30亿吨,于1958年因为煤矿而生的城市,累计输出原煤6亿多吨、水泥2亿多吨,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西北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煤炭及衍生产业曾带给这座城市无数的荣耀和不竭的发展动力,使之享有“煤都”之誉。

  毫无疑问,丰富的矿产资源,曾是这座城市的希望。

  然而,粗犷的发展方式,一度让这座城市迷失了方向,产业单一、模式固化等问题开始凸显,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的欠账也逐渐暴露出来,经济一度陷入低迷。铜川,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困惑。

  2009年,国务院将铜川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欲成转型发展大势,必经阵痛,铜川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以再造一个新铜川的魄力,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并形成文化为脉、搭建多元转型发展平台的思路。

  “铜川如何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其中一个发展方向就是旅游业。”张宝通认为,在国务院批准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的背景下,铜川融入大西安都市圈正成为大概率事件,铜川市旅游业发展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契机。

  “客源在西安,旅游在铜川,秦人村落项目很好地抓住了这个契机,它预示着铜川全域旅游格局正在形成。”张宝通对铜川全域旅游的未来充满信心。

  形象由“黑”变“绿”,经济由“重”转“轻”,产业由“一”进“三”——铜川开启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之路,秦人村落项目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缩影。在张宝通看来,铜川的幸运在于,这片黄土地上不但生活过有闯劲、敢创新的“老秦人”,也有善于挖掘这些资源的“新秦人”。

  铜川城市转型发展的故事里,彰显出一个热血求变、转型发展的“孟姜塬样本”。(陕西日报记者 杨光 霍海澎 通讯员 王欣婷 马辽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