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改善人居环境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铜川市城市管理执法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要求,始终把生活垃圾分类作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民心工程,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完善工作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凝心聚力绣出垃圾分类“精管善治”新图景。
截至目前,铜川市72个社区、563个小区实现了生活垃圾四分类,覆盖率97.5%,改造提升投放点数量占比78.9%,回收利用率37.5%,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市市域生活垃圾实现“全焚烧”“零填埋”。
坚持统筹推进,绣出垃圾分类“作战图”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多部门协作、多领域分工,统领全局的顶层设计和智慧布局至关重要。
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自2020年全面启动以来,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市、区两级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全市及行业年度工作方案,出台了《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和《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备标准及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规范》等30余项规范标准,形成了从前端投放到末端处理的全过程政策体系和标准支撑。
同时,印发《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量化评估办法》,每月对全市居住小区、公共机构、公共场所的设施管理、责任落实、宣传引导等分类成效进行现场评估,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坚持试点引路,绣好基层治理“效果图”
铜川市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扩面增效”的思路,在实践中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抓点带面促进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整体提升。
按照“打造示范模式、全域整体推进”的建设思路,新区72个小区建成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收集房(亭)220座、可回收物智能回收屋(箱)49座、再生资源回收站(点)65座,实现了可回收物回收网络全覆盖。同时,依托铜川环保产业园对各类可回收物按照不同类别进行资源化处理、循环利用,建立了“全流程、全产业链”的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将印台区作为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现了全区72个行政村、389个自然组、2.4万余户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全覆盖,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第三方转运、集中无害化处理”的收集处理模式,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样板将在全市逐步推开……
完善分类体系,绣全分类体系“流程图”
生活垃圾分类,分是基础,用是关键。
如今,铜川已建立了“前端分类精准化、中端运输规范化、末端处理多元化、回收利用资源化”的全链条体系,让生活垃圾变废为宝。
前端分类精准化。通过居民协商、提前公示的方式,做到“一小区一方案”,今年完成了286个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改造任务,全市563个小区建成分类投放站(点)880个,全面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
中端运输规范化。全市配备“四分类”运输车辆120辆,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50吨/天。建立分类收运专线,实行专车专运,可回收物直运至铜川环保产业园进行二次加工利用,厨余垃圾由专用车辆运至市餐厨垃圾集中处理中心进行堆肥处理,有害垃圾每月集中收运至铜川环保产业园暂存后定期处理,其他垃圾每日收运至焚烧发电厂焚烧处理。
末端处理多元化。在印台区高标准建成了占地510亩具有“造血”功能的铜川环保产业园,构建了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产业集群,对再生固废、有害固废、医疗废物、餐厨固废、金属固废实现“五废共治、多元化处理”,使各类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日处理能力5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已于2021年10月正式运行,全市市域生活垃圾实现了“全焚烧”“零填埋”。
截至目前已累计焚烧处理生活垃圾44.36万吨,发电量约1.78亿度。
强化宣传引导,绣靓低碳生活“新蓝图”
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也是一场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大变革,涉及每个家庭和个人生活习惯的改变。
多年来,铜川市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四进”(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行动,以“在职党员双报到”为抓手开展入户宣传等,不断提高党员、志愿者、社会公益组织、热心群众的参与度和居民自治水平。
各类主题宣传活动也在日益丰富。
2020年至今,铜川市通过上门入户宣传、举办专题晚会、有奖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累计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进社区、进小区、进万家”等各类宣传活动3.5万余次,营造了良好的垃圾分类宣传氛围。
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等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分类体验日、分类达人说、志愿百日行等13项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参与人数达1.2万人次。
2024年在第二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中,铜川市荣获“全国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优秀城市”荣誉称号。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新的文明风尚,也在“分”的强力推进中形成,护航这方天蓝水净地绿的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