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地方传真 > 西安 > 正文

【德润文明三秦 礼赞厚德陕西】博物馆里的奇妙之旅

时间:2021-03-03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晏巧琳

学生们在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参观。(记者 刘枫文/图)

  明清古民居院落长啥样?如何守住民俗文化的根?怎样与学校携手开展好第二课堂?这些问题,都能在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找到答案。

  “前不久,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博物馆不仅要抢救文化遗产、珍藏民族记忆、讲述中国故事,更要担负起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发挥好‘大学校’作用,让更多人从中受益。”1月8日,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文明创建工作组组长瑚燕表示。

  一件件“抢救”回来的藏品 

  关中民居、拴马桩、上马石,漫步在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会不自觉被周围古老传统的景象吸引。

  在这里,所有关中民居都是从拆迁改造工程中“抢救”回来的。

  作为全国首家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研究、展示为主的非国有博物馆,30多年来,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聘请当地民间建筑能工巧匠,将散落在关中各地的典型民居整体收购,再迁移复建到该博物院,进行异地保护。目前,该博物院已抢救、保护和征集历代石雕、砖雕、木雕、字画以及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器物4万余件(套),收藏保护明清时期古民居院落40院、近千间房屋,而且大多采用一砖一瓦、一宅一院一比一复原保护,初步形成了民间艺术、关中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字画等4大系列藏品类别。

  此外,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还抢救整理了地方戏曲、民间故事、工艺作坊、礼俗乡规等,多角度展示关中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在这里,大到古民居院落,小到煤油灯、食盒等,都在讲述一段过往岁月。

  “民俗文化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民俗文化,不仅是纪念过去,更是创造未来,我们一定要守住民俗文化的根。”瑚燕说。

  开启学生们的奇妙之旅 

  “汽车要停到停车场,那古代人骑马会有专门的停马场吗?”“大家知道长安八景都有什么吗?”2020年11月20日,西安行知中学的学生们在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认真聆听志愿者讲解。

  除了观赏古树名木,感受庭院深深,还能见到“躺”在书本里的度量衡、战国排水管道、拴马桩,边学边做,体验民间手工艺,学生们仿佛开启了一场奇妙之旅。

  “孩子们亲眼看到古代物件,亲自制作民俗手工艺品,会有一种触摸历史的真实感,加深他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对民族的认同感。我们相信,这种走心的体验会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颗种子,逐渐生根发芽。”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宣教部部长马晓青介绍。

  据了解,为了让学生群体“吃透”历史文化,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围绕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组织教育学者和文博专家反复研讨,形成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讲解方案,并量身定做体验项目。

  不单是“我讲你听、你问我答”,在研学旅行的讲解中,学生们通过互动体验,现场学唱华阴老腔、制作木版年画拓片、剪五瓣花。为学生们量身定做课程,收到的反馈自然不同。小学生会踊跃回答老师的引导式提问,中学生则倾向于主动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在感悟中收获着。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了西安民俗艺术博物院的“铁粉”。数据显示,近年来,该博物院充分发挥自身典藏、陈列和宣讲优势,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文物惠民·百万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国学好少年”等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吸引了近千所学校逾60万名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从“护物”到“化人”的转型 

  在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越来越多游客“进来了”,一个个志愿者却“走了出去”。

  “优秀传统文化是凝固的,也是流动的。我们都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影子。经过不断传承发展,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会让更多人受益……”2020年12月16日,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科普小分队走进了雁塔区航天二一〇小学,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课。

  这并不是第一次尝试。近年来,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不断转变思路、创新形式,接连举办了“家西安·70年”——西安市社会科学普及周、“红袖章、树新风、保安全、快乐行”“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号召志愿者队伍进社区、进军营、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宣讲优秀传统文化,让民俗文化更加接地气,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此外,为更好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成立了“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习所”,围绕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常态化开展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培训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芒。

  “文明创建工作没有终点。接下来,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会继续发挥自身典藏、陈列和宣讲优势,完成由‘护物’到‘化人’的转型,以‘藏物为主’到以‘育人为主’的转变,把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建成一所弘道修德、观风增识、崇文培才、览物进学、呈艺育美的‘大学校’。”瑚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