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地方传真 > 咸阳 > 正文

淳化:小池村夜话“十四五” 乡村振兴汇千言

时间:2020-12-28    来源:咸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晏巧琳

  12月21日,时逢冬至。渭北高原上一场大雪刚刚落下,覆盖着山川沟峁,也覆盖着农家的田园和屋舍,一切都似粉妆玉砌的样子。

  村北不远处的甘泉宫遗址,因为电视剧《大秦赋》的热播,成了网红打卡地。让这个静谧的千年古村,又一次从历史中走到前台,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陕西省淳化县铁王镇小池村,秦汉时名“昆明池”,是当年秦皇汉武的水军操演之地。近几年,这个只有1177人的小山村,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种植,不但摆脱了贫困,而且成了令人羡慕的富裕村。

  暮色四合中,村党支部会议室里却灯火通明。记者敲门而入时,一场会议正在热烈进行。

  “入冬以来,我们已连续组织了几场五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会,认真讨论如何落实全会提出的‘十四五’规划建议。这个建议非常振奋人心,特别是提出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更是说到了我们农民的心坎上。在学习中,我们突然灵醒过来,国家有‘十四五’,我们也得有我们自己的村‘一五’。咱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糊里糊涂,哪儿黑哪儿歇地过混散日子了,乡村振兴这事大着呢……这不,我们村两委会班子今黑儿正和村民代表商量村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哩。”看见记者进门,村党支部书记张海顺快言快语道。

  小山村也要做“五年规划”?这倒是个新鲜事!会议继续进行,记者选择了留下列席旁听。

  “咱们刚才说到水的问题,我接着说几句。这几年,咱村上蔬菜大棚增加得很快,现在将近400个棚了,贫困户脱了贫,很多户发了家,但人菜争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每年春季栽菜,群众把沟里的河滩水都拉干了,我建议一定要把解决水的事写到规划里。”村民代表刘武汉说。

  “武汉说得对,咱们村群众致富愿望高,干劲大,全村老少没闲人,没懒汉,家家都在奔好光景,关键是要解决好发展中遇到的卡脖子问题。除了水,还有路,随着咱村蔬菜面积不断增加,外面来拉菜的大货车越来越多,原来4米宽的路面上,车掉个头都难,已经完全不适应了。我看,要把村道的升级改造结合新村建设当个重点来抓,这个也得写进去。将来,咱们不但要继续打造响当当的‘番茄小镇’,还要建设人气旺旺的‘秦汉风情小镇’。”村党支部副书记袁述平说。

  老袁是原北塬村党支部书记,在脱贫攻坚的世纪之战中,这个全省唯一一个不要驻村工作队帮扶,向组织拍胸膛保证“我们实行村内结对互助帮扶,走自主脱贫之路”的老共产党员,不等不靠,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把曾经一穷二白的“烂杆村”建成了富裕小康的“志气村”,事迹上了《人民日报》,本人也当选为市县两级党代表、县人大代表。去年合村时,北塬村和小池村两个行政村合为一个行政村,老袁改任副书记,但依然胸怀大局,谋事深远。他的话,引得大家纷纷点头称是。

  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实施蔬菜提质增效五年工程,做好蔬菜布局规划,引导群众逐步淘汰拱形大棚,新建50栋高标准温室大棚,组建专业合作社,打造全产业发展链,建设净菜工厂,建成独具特色的渭北西红柿专业村;

  加强农业生产用水工程建设。力争建成小池沟水库,新打机井4眼,打通产业发展灌溉“最后一公里”;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配套建成农产品贮藏中心和5000吨冷库,依托原有的新品种实验棚,新建占地100亩果蔬育苗基地,解决果蔬苗木本土化的问题;

  大力推行“农产品+”等直采直销方式和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平台。借助铁王秦汉文化资源优势,力争开发核桃沟民宿度假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开发项目,适度发展苹果、蔬菜田园观光、农业体验类旅游采摘项目;

  大力发展数字农业,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物联网,指导群众精细管理,不断提高蔬菜商品率,并且引导群众加入农产品数据资源中心和农产品品质、地理信息标注系统;

  ……

  村委会副主任姚建明一边把大家的发言记录整理,一边细化归纳,并高声再读给大家听,一时,会议室的气氛热烈而欢快。还有人开玩笑:“咱农民的五年规划,不要弄得文绉绉的,咥实活,捞干的!”

  人群中,一位身披呢绒大氅的老者沉稳端坐,却听得最是认真,一副“乡村政治家”的派头。一问,果然是78岁的离任老支书姚俊贤。老书记一开口就是大事:“这几年,两委班子非常辛苦,也非常能干,出了大力,乡亲们都看在眼里。刚才大家说的都是咋挣钱,我要说说村风建设和乡村文明的事,咱们村从建国到现在,没有一人受过法,犯过罪,挨过刑事处理,可以自豪地说,咱们人老几辈没出过歪人,这才是发展经济的保障。要定‘五年规划’,要实现乡村振兴,加强党支部建设,抓好村民思想道德建设是头等大事。日子过到上坡(土语,蒸蒸日上意)了,更要体现精神文明。好村风、好人家,咱村的娃娃找媳妇么麻达……”老书记一番话,引来一阵笑声,都说老汉说得好!

  这时,张海顺的手机不停地响,原来是村上的“村民服务群”“在外人员群”“流动党员工作群”“贫困户帮扶群”里听说要制定“五年规划”,大家都在出主意,提建议,网上的“诸葛亮会”开得更是热烈。接过手机一看,流动党员和贫困户杨鹏军正在讨论“插花户”的问题,建议整体搬迁,统一规划。原来,当年建新村时大部分群众已经搬到了公路边的新农村,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在外人员和贫困群众还留在老村,形成了星星点点的“插花户”,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也影响了老庄基复垦复耕。张海顺把这个建议一念,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从产业发展到生态宜居,从乡风文明到有效治理,从民生工程到基础建设,一条条,一件件,不知不觉,姚建明已经整理出了23条,时间也过去了两个多小时。

  “刚才大家说了很多,我也提了一条。脱贫攻坚,咱小池村走在了人前头,乡村振兴,咱也不能掉链子。”张海顺说,“怎么振兴,关键在人。我们要在这五年里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以土地股份合作为方向,促进土地流转,引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吸引外出青年返乡,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孩子们在外抛家离舍打普工,辛苦一年也就落个三五万,现在,咱一个标准大棚年收入就有1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过了1.4万元。只要咱把这五年规划好,咬着牙吃劲干,翻番不是问题。到时,孩子们肯定会回来在村上发展,他们,才是咱村上未来的主人啊!”

  村支书的一席话,又激起了一片掌声。

  村监委会主任姚海生最后发言:“村上要做‘五年规划’,这个想法非常好,得到了全村人的关注和参与。咱农民过日子,就是要有目标、有计划,这样才能心里亮堂,身上有劲。咱们讨论的这些内容实事求是,能跳起来摘到桃子。下来要拿出正式规划,经村民大会通过后,形成文件。规划定了,关键是干,我们监委会这几个人和全村群众可是要牢牢盯着看落实的哟。”

  走出会议室,已是晚上9点多。路两边新安装的路灯如星星点灯,穿过漆黑的夜空,照着古老的黄土地和黄土地上已颇显现代气息的小池村。

  瑞雪兆丰年。雪光映衬下,家家户户的灯火分外明亮。

  这时,电视机里正传来《大秦赋》的主题曲:记取昨夜风凉,起看四野八荒,极目无边天地广……(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万晓林 阎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