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地方传真 > 延安 > 正文

“在延安奋斗是一种幸福”——新区绿化顾问肖镇衍的延安情怀

时间:2020-07-14    来源:延安日报    责任编辑:张宁宁

肖镇衍(左一)指导工人栽种芝樱

  走在延安的黄土地上,肖镇衍轻快的脚步,一点也不像76岁的老人。“我是40后(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年纪,00后的心态。”

  风趣的话语,肖镇衍顷刻间让周围的人觉得可亲可敬。

  盛夏时节,赤日炎炎,在延安新区杜家沟连接线的一处绿化工地,一位头戴棒球帽、脚穿运动鞋的老人,正蹲在地上,手把手指导工人们栽种一种叫芝樱(又名丛生福禄考)的绿植。

  他,就是76岁的延安新区绿化顾问肖镇衍。

  “就想把有用的东西留给后人”

  肖镇衍还是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景观工程设计院工程技术总监、知名苗木培育技术专家、园林艺术专家。说起为什么来延安,肖镇衍风趣依然:去过井冈山,奉献在宝塔山,人生才幸福完美。

  从小喜欢读红色书籍的肖镇衍,很早就在自己心里悄悄埋下了一粒“去延安”的种子。他说:“小时候读《保卫延安》《回延安》《刘志丹》这些书籍和文章,就特别向往延安,向往延安精神,一直想亲眼看看这片土地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样的机会说来就来。2016年,在延安新区与同济大学的一次项目合作中,肖镇衍参与其中。就此,这位老人便结缘延安。

  他说,60多年前,数千名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都市、扎根陕西。60多年来,“西迁精神”薪火相传。2017年5月,在延安新区的邀请之下,肖镇衍毅然从上海“西迁”延安,担任延安新区绿化顾问。

  “干绿化事业已经五六十年了,就想把有用的东西留给后人,为社会作一点贡献,不能把一肚子学问烂在肚子里啊!”肖镇衍如是感慨。

  “失败了,我负责!”

  从黄浦江畔来到黄土高原,肖镇衍发现,延安的水资源十分宝贵,而大量的草皮养护又费时费功费水。为此,他不得不思考:能不能有一种代替草皮的植物?

  新的课题出现在面前,肖镇衍总是很兴奋。喜欢挑战、善于创新一直是他的秉性。他说,面对新的事物,就要通过理念创新、实践创新,探索出和以前不一样的路子来。

  在肖镇衍的精心指导下,新区的绿化闯出了新路。

  用什么样的植物代表草皮?肖镇衍经过认真考察研究,结合延安的气候、土壤条件,2018年,从几十种耐旱品种中筛选出6种生命力顽强、成本低、效果好的地表植被进行试种。

  “当时试种了一部分芝樱,刚好到了冬季,大概有3个月没管护,没想到第二年三月份的时候芝樱竟然自己开花了。”效果让人惊喜。

  肖镇衍准备在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用以代替部分草皮。

  “延安以前没有种过,大面积种植,失败了怎么办?”

  “失败了,我负责!”面对质疑,肖镇衍态度非常坚决。因为经过种植研究,肖镇衍发现芝樱不仅花期长、抗逆性好,而且耐旱、耐寒、耐盐碱、耐贫瘠、耐高温,非常适宜在延安栽种。在肖镇衍的坚持下,芝樱已在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进入花期后,各色小花竞相开放,延安新区俨然是一座花园城市,成为了市民游客竞相前往的“网红打卡地”。

  “芝樱不仅观赏性好,管护成本也比草皮低很多。”陕西三木城市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新区绿化项目经理张小匿说:“最便宜的价格做最好的东西,让新区实现春华秋叶冬绿,这就是肖老师的理念。”

  用科学的态度做事,是肖镇衍身上最浑厚的力量。

  “我会一直奋斗在这片土地上”

  延安新区景观绿化工作从2013年启动实施至今,已形成道路、公园、山体坡面和陡崖陡坡的城市绿地系统。为了让栽种的绿植根深叶茂,肖镇衍想方设法,通过修剪树冠、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来提升现有栽种绿植的成活率。

  谁能想到,干旱少雨的延安,新栽树木成活率不高的原因会是水涝!

  肖镇衍说:“延安新区在建设初期,土里面有厚厚的三七灰土层。栽上树,树根扎不下去,渗水性也差,一些树到第二年就开始死亡。许多树不是旱死的,而是涝死的。”2018年,肖镇衍带着技术员做了一个试验,打透三七灰土层,水能下去、空气能够进来,肥料可以吸收,树也就能茁壮生长了。

  “现在,新区的树木成活率能达到95%以上。”延安新区市政公用有限公司园林绿化中心负责人崔江瀛说:“肖老师来到新区几年,不仅带来了园林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他身上那种干事创业的精神更是时刻感染着我们。”

  红色基因、黄土情怀、绿色理念,肖镇衍播撒在延安大地上的,不仅有先进的绿化理念,更有他浑厚的圣地情怀。在景观绿化中,为将延安的红色基因和黄土风情充分凸显,肖镇衍的脚步几乎踏遍了延安的十三个县区,最终考证到89种乡土树种,564种适生树种,用于行道树、街心花园等多方面景观绿化的改造提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肖镇衍的指导下,延安新区在城市道路绿化提升中,坚持同一条道路统一的景观风格,在具体景观设计中协调空间层次、树形组合、色彩搭配,结合季节变化,形成一路一品、一街一景。目前,新区8个大型公园建成开放,5700多亩的绿地系统初步形成,近4000亩的两个山体公园景观初显,栽植各类乔木165万棵,林草覆盖率达到68%。

  “一棵树,两个洞,在这个位置过来一点,要打透……”头上汗珠直冒,对每道工序的精细要求丝毫不放过。正在工地上忙碌的肖镇衍抬起头笑着说:“我的办公室就在工地,这个工作就必须要在现场,每天出来晒晒太阳,就当补钙了。”

  “看到延安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看到延安一天天变美,我就感到幸福。如果延安有需要,我会一直奋斗在这片土地上。”风趣的肖镇衍,将一种无形的力量也传递到人们的心间。

  记者手记

  在采访肖镇衍老师的过程中,他身上所表现出的关于园林绿化方面的专业性,是我预想到的,因为新区景观绿化的变化提升就摆在我们眼前。但有一种东西,却是我从来不曾想到的,在革命老区、在黄土高原,这位76岁的上海老人却不再是一位“老人”,他更像是一位“年轻人”,对绿化事业、对延安、对生活,满腔热血,一举一动皆是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实践。

  采访的时候,有一天,天气非常闷热,肖镇衍持续在高温下工作,当我们问他,觉得辛苦吗?他脱口而出,不辛苦,这有什么辛苦的,工地就是我工作的地方,一年四季都一样。我一直在想,他的这种状态和心态到底是源于什么呢?

  随着采访的深入,答案也越来越清晰。在他说出,自己从小对延安的向往、对延安精神的向往,想着有一天能来延安看看;在他说出,自己干了几十年绿化事业,却从来没有来过大西北,梦想着有一天能在这里继续绿化事业;在他说出,自己看到延安新区的环境越来越好、人越来越多,感觉青山绿水正在变成金山银山,觉得自己没有白活……

  我想,这些不经意的话语就应当是他一切力量的源泉。(记者 刘小艳 殷宇峰 王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