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地方传真 > 延安 > 正文

延安革命文艺的万道霞光

时间:2021-06-10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李 婷

延安文艺纪念馆。

陕西文艺工作者在延安采风学习。陕西日报记者 袁景智摄

图书封面。翻拍

读者在阅览柳青《创业史》手稿。 陕西日报记者 李向红摄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新中国文艺出发地。

  20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旗帜,倡导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地艺术家和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与革命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一起,共同为抗战胜利和人民解放奉献出青春热血和艺术才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践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开创了人民文艺的新时代。

  文艺队伍汇聚延安 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延安时期的文艺作品是在血与火的战斗中诞生的。艺术家们奔赴前线,深入敌后,创作了大量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

  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爱国文艺家和知识青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纷纷奔赴延安,他们组成延安抗战文艺的骨干力量,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话剧、歌剧、舞剧、活报剧、秧歌剧等,这些原创作品,内容大多来自火热的现实生活,延安文艺创作和舞台演出空前发展。

  1938年7月,鲁艺创作和排演的反映农村生活的三幕歌剧《农村曲》,是延安舞台上第一部大型歌剧。该剧讲述了农村妇女凤姑,动员失散而归的丈夫和哥哥参军革命,她和嫂子及乡邻们积极缝制衣物支援前线的故事。该剧一经上演,就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1939年3月,冼星海与诗人光未然合作,用了6天6夜的时间,抱病完成《黄河大合唱》的谱曲,这部作品在陕北公学礼堂首演,后在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100多人组成的合唱团演出《黄河大合唱》,它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精神力量,成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呼声。

  1940年5月,茅盾与家人长途跋涉来到延安,住在鲁艺东山的土窑洞里,他应鲁艺全院师生邀请讲授文学课,漫谈自己的创作经验,热心辅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提高文学修养。1940年10月,党中央安排茅盾前往重庆工作,到达重庆不久,他就以延安的这段生活为题材,创作发表了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记鲁迅艺术文学院》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1940年元旦,《日出》在延安上演,有报纸报道:“日出公演八天,观众将近万人。”《日出》的上演掀起了延安话剧演出活动新的一页。话剧《雷雨》的上演,更是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该剧剧情扣人心弦,语言精练含蓄,人物各具特点,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一部里程碑之作。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简称“民众剧团”,长期坚持以民众容易接受的秦腔、眉户等形式,宣传抗战与生产,坚持在边区进行乡村文艺演出。该剧团从成立以来,一直坚守文艺为老百姓服务的理念,他们创演的《小放牛》,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剧目之一。抗战八年间,他们先后巡回到陕甘宁边区20余个县近200个村镇,演出1400余场,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台戏,成为边区很活跃很有影响力的艺术演出团体。

  文艺组织蓬勃兴起 人民文艺气象万千

  随着大量文化人和爱国青年集聚延安,他们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发起成立了众多文艺社团组织。据不完全统计,从1936年11月至1942年5月,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相继成立各种文艺社团组织100多个,这些社团组织以文学艺术为武器,积极参加抗战动员,反对投降卖国,为唤醒民众觉悟和民族解放而呐喊高呼。

  1936年,由丁玲担任主任的中国文艺协会成立,这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建立的第一个综合性文艺组织。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之后,又相继发起成立了边区文协、音协、美协、剧协、文抗等综合文艺组织,有力推动了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发展,使延安成为抗战文化的中心。

  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艺术教育机构。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正式成立,1940年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更名为鲁迅文艺学院,简称“鲁艺”。

  鲁艺文学系先后有周扬、沙汀、何其芳、严文井、舒群等任教,培养了一批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大家,如贺敬之、冯牧等。

  抗战时期,鲁艺先后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等地创办了鲁艺分校,形成了以延安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地培养文艺人才的教育基地,除此之外还为陕甘宁边区和前线举办中短期培训班。吕梁剧社、黄河剧社、奋斗剧社、120师战斗剧社等单位的千余人都曾在鲁艺进修培训,鲁艺为抗战输送了大量优秀文艺人才,成为抗战文艺的一面旗帜。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年轻的鲁艺人在残酷的战争中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他们拿起笔,书写绚烂篇章,拿起枪,投入火热斗争,他们用热血和生命实践了革命文艺战士的信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血战到底。大批鲁艺英烈为民族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作家们深入基层,贴近工农兵,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劳动英模,创作了大量鲜活的文学作品。

  丁玲的报告文学《田保霖》和欧阳山的报告文学《活在新社会里》同时刊发在《解放日报》上,周立波创作了《暴风骤雨》,赵树理创作了《李有才板话》,同时,孙犁等人的小说创作也收获颇丰。

  这一时期,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大量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有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的歌曲《南泥湾》,李季运用陕北信天游曲调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歌《王贵与李香香》等。在新秧歌运动中,涌现出一批短小精悍、有说有唱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就是其中的一部经典代表作。这部作品是以大生产运动中劳动模范的事迹创作的,这部秧歌剧推动了陕甘宁边区、各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同时,以《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为代表的新民歌、新民谣,掀起了边区新民歌运动;说书、鼓舞、社火等民间艺术经过文艺工作者的挖掘、改造,绽放出新的光芒,韩起祥就是新陕北说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有《刘巧团圆》《张玉兰参加选举会》《翻身记》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歌剧《白毛女》的诞生,可谓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白毛女》先后在延安演出了30多场,之后,随着文艺大军走向了华北、东北等各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白毛女》从中国走向了世界,不仅被翻译成俄文、日文、英文等多种版本,而且在世界各国的舞台上演,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永恒的经典。

  记者手记

  时间深处的记忆

  6月7日,“初心与手迹——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红色经典手稿巡展”在西安开幕,杜鹏程写《保卫延安》时的手稿、柳青写《创业史》时的手稿、杨沫写《青春之歌》的手稿等一并亮相。现场展出的16部红色经典作品手稿,以原生态呈现,保留了作家的修改痕迹,引导读者深刻感受作家创作红色文学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相融合,以文学的形式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在这些红色经典作品手稿的面前,我久久矗立,隔着玻璃橱窗,依然能够感觉到字里行间的温度,眼前浮现出这些革命作家当年满怀革命激情、彻夜不眠的创作场面。

  “陕西作为中国文学的高地与重镇之一,孕育了延安红色革命文学,培育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家群体,诞生了一大批流传至今的文学精品。陕西文学家在中国共产党100年的伟大征程中,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近年来更是新人辈出、佳作不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陕西作家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自觉地转化到文学创作里,体现在一部部有担当、有气派、有中国精神的作品中,充分展示了陕西文学创作的丰硕成果。”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这样说。

  刘白羽、陈学昭、杜鹏程、柳青、杨朔……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学史的画卷上。

  刘白羽1938年2月来到延安,5月参加抗战文艺工作团,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他谒见了朱德、任弼时等八路军将领,后返回延安,写成了报告文学《八路军七将领》。该作品讲述了朱德、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等八路军将领的英雄事迹。

  陈学昭是延安时期著名的女作家之一。1938年她和丈夫、孩子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延安,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大量通讯文章,邮寄到重庆《国讯》杂志上发表,后结集成《延安访问记》,其被誉为第二部《西行漫记》。

  延安也是诗歌的海洋。大批热血青年云集延安,诗社相继建立,诗歌创作十分活跃。

  诗人艾青是浙江金华人,来延安前,就以《大堰河》《我爱这土地》闻名于诗坛。他于1941年来到延安,先在“文抗”工作,任《诗刊》主编,领导延安的诗歌运动,1944年任鲁艺文学系教员。

  1938年5月,狂飙诗人柯仲平一气呵成创作出2000行的长诗《边区自卫军》。在一次文艺晚会上,柯仲平激情昂扬地朗诵着这首长诗。毛泽东看过此诗稿后批注“此诗甚好,赶快发表”。

  1941年9月,由林伯渠发起成立了怀安诗社,这是延安唯一的古典诗词诗社,取“边区建设民主政治,必须使老者能安、少者能怀”的立意,李木庵为社长。他们以诗会友,以诗言志,以旧体诗的形式来表现革命战斗的思想内容。

  “延安时期的文学作品是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诞生的,为服务于抗战,作家们奔赴前线,深入敌后,创作了大量揭露日寇侵略罪行、讴歌抗日军民英雄事迹的报告文学、小说、诗歌、散文,在国内外报刊上传播,为动员民众,团结抗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些作品永远留存在时代的印记中。”延安鲁艺文化园区主任刘妮说。(陕西日报记者 李向红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