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地方传真 > 榆林 > 正文

陕西省第六届道德模范杨增叶: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

时间:2020-10-20    来源:榆林文明网    责任编辑:汪瑢

  一间教室,一个学生,一个年级的课。

  9月25日上午8时整,榆林市横山区响水镇高圪垯村小学,55岁的杨增叶准时走进教室。全校唯一一间能上课的教室里,5张桌子分成3列,13岁的胡丽娜“独享”着这一切。

  杨增叶是校长,五年级的胡丽娜是学校唯一的学生。

  25年来,哪怕只剩一个学生,杨增叶也始终坚守着她的三尺讲台。她说:“只要我还在,村里孩子们就有学上。”

  时间回到1996年,在家务农的杨增叶生了一场大病,无法再从事重体力劳动。正好学校急需老师,就这样,她成了一名民办教师。从那时起,杨增叶的命运就和村里的孩子们紧紧连在了一起。

  高圪垯村位于横山区南部山区,离最近的乡镇也有10多公里。

  沟深,路远,人穷。为了能过上好日子,村里的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这个户籍人口860人的村子,如今只剩下200多人,而且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去年还有9个孩子,今年升学加转学,只剩下胡丽娜了。”杨增叶说。

  杨增叶从教的25年,是学生流失与老师坚守的25年。

  杨增叶走上讲台的那一年,高圪垯村小学有6个年级150多名学生。2005年,地方进行撤点并校,高圪垯村小学只保留三年级以下的学生,有条件的村民把孩子转到了乡镇或者县城,学校老师也分流到了其他学校。新学期一开学,全校只剩下低年级的40人,而老师只剩下杨增叶一个,原本开课的7间教室也只剩下2间。

  “半年我都没敢进那几间教室,每回路过都难过。就像庄户人家说的‘有犁地的,却没有了点豆豆的!’”杨增叶告诉记者,那段时间她无比失落,一度想结束教师生涯。但一想起那些无奈留守的孩子,第二天她还是走进了教室,继续前一天的课程。

  村里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这个老师当得不容易,又当老师又当妈。村里几个没妈的娃娃,梳洗打扮都得靠杨老师帮忙。”

  事实上那个时候,校长是她,教师是她,厨师也是她。杨增叶凭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高圪垯村小学。

  由于长时间站立和繁重的农活,杨增叶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久站久坐就会腰腿疼痛,她说:“最严重的时候,躺在床上一步都挪不动。”

  2007年春天,杨增叶步行去10多公里外的镇上送资料,不慎跌倒摔断了胳膊。为了不耽误孩子们学习,第二天她打着绷带又回到教室。“那时候吊着胳膊上课,放学还要下地干活,真是觉得自己挺不过去了,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悄悄地哭。”杨增叶说。

  杨增叶也想过放弃,但每次快开学,家长们就会上门来问她什么时候开学。“如果我不教,这些孩子该怎么办?”杨增叶独自坚守,她说这是责任也是不舍。

  如今,深受母亲影响,在煤矿工作的大儿子每月4天假期,只要回家,就“承包”孩子们的英语课。

  9月25日临近晌午,下课的杨增叶走出教室活动了一下筋骨,宁静的陕北乡村传来阵阵鸡鸣。(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