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地方传真 > 榆林 > 正文

榆林档案“父子兵”:别样的陪伴 一样的守护

时间:2021-06-15    来源:榆林文明网    责任编辑:李 婷

  在榆林市档案馆,有这样一对父子,他们不计名利、不计得失,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用满腔热情书写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深情、对事业的热爱、对历史的责任。他们就是“老任”任立新和“小任”任晋榆。

 

“老任”“小任”对比研究仿真复制作品。 

  保卫祖国 守护档案 

  每天早上6点,一辆自行车准时从榆林高新区长兴路榆林市档案馆门口缓缓驶入。骑车人身材高大、体形瘦削,下车动作熟练而流畅,一年四季他总是骑着这辆自行车。他是榆林市档案馆保管科的“老任”,1980年参军入伍,1984年分配到榆林市档案馆工作,今年是他在榆林市档案馆工作的第37个年头。“老任”在榆林市档案馆工作了一辈子,从八狮巷到青山路再到长兴路,每个科室都有他工作过的痕迹,而他更像是这座1.54万平方米档案馆的守护者,他比任何人都熟悉榆林档案的“前世今生”。在4个排满密集架的库房里,他清楚地记得每种档案放在几排几列几层。有人说他是一座行走的“档案库”,他的大脑就像一个档案“管理系统”,稍加搜索便可精准找到。

  上午8点,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一路奔跑进入榆林市档案馆。他一米八三的个头,身材健硕、朝气蓬勃,身穿运动套装,晨跑是他坚持已久的健身习惯。这是“小任”任晋榆,“老任”任立新的儿子。和父亲一样,他也曾参过军,2013年被安置到榆林市档案馆政秘科工作,今年是他工作的第8个年头。3年的军旅生涯,让“小任”养成严谨细致、低调沉稳的性格。他也是档案馆的同事看着长大的孩子,对他而言,档案馆不仅是工作单位,更见证了他的成长。他常说,档案馆就是他的“第二个家”。

  默默奉献 守护历史 

  在近40年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老任”默默从事着档案收集、保管、利用、编研等工作,与陈旧的档案资料推心置腹、与榆林的历史促膝长谈,形成了《档案业务规范》《榆林荣誉档案》和《转战热土——中共中央转战在榆林》等一系列编研作品。

  2010年,他将祖先遗留下来的清代中晚期的3件珍贵档案资料和本人收藏的20世纪20年代榆林中学等发行的13件刊物全部无偿捐赠给榆林市档案馆。这些档案资料对研究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特别是校园刊物中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反帝反封建、打倒军阀、传播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妇女、宣传民主和科学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的建立,都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2017年元旦,榆林市档案馆新馆投用。西部地区一流的档案馆,更需要有一座高质量的历史档案展览馆。建馆任务成为全馆上下的重中之重,身为档案馆的“元老”,“老任”深感责无旁贷。他发动社会各界的老朋友,多方搜集、整理陕北文化资料及档案,完成了展览中“榆林的第一”板块100余条内容;为布设珍贵档案板块,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最终从10万余件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馆藏档案中精选出资料80册、实物档案77枚(件)、图片100余幅等进行布展。

  前赴后继 薪火相传 

  当展览馆挂上牌匾时,“老任”高兴地拿起相机拍了个遍。当展览馆接待人数破万后,“老任”又坐不住了。那些脆弱的历史档案在灯光的长期照射下有的出现了字迹褪色,有的纸质破损,抢救档案和展示档案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小任”有了自己的打算。2018年,他开始主动学习档案仿真复制技术。在原有的计算机学习基础上,他通过网上视频资料自学绘图扫描软件,对采集的影像文件进行精细处理。2019年,“小任”受单位委派,跟随一家仿真复制公司学习技术。在日复一日的实践操作中,他学会了很多视频上学不到的技术,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学习结束后,他立刻投入到展览馆珍贵档案的仿真复制工作中。

  “老任”天天喊、天天催,“小任”下足绣花功夫,慢工出细活。两人一老一少、一快一慢,最后形成统一战线,“小任”负责做仿真复制,“老任”负责裁剪边角。在那间20多平方米的仿真复制间里,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只看到扫描仪忽明忽暗,只听见鼠标键盘噼里啪啦,一张张白纸伴随着滴滴的声音从打印机中完成时空的转变,百年前的老物件旧貌换新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馆的仿真复制工作也进入攻坚阶段。“小任”有个新想法,希望能做100件馆藏珍品档案仿真复制件,为建党百年献礼。“老任”表示全力支持,他也希望在退休之前,将他最在乎的馆藏档案以最周全、最妥善的方式完成保护和利用,这是他对这些“老朋友”的承诺,也是对自己倾注一生心血事业的交代。(任惠 张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