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十百千万宣讲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未成年人 > 美德少年 > 正文

陕西省2名少年获评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时间:2024-08-16    来源:陕西文明网    责任编辑:成 蕊

  8月15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在江苏南通联合举办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仪式,向社会推出50名(组)优秀少年儿童的先进事迹。来自延安市第一小学的鲍童羽、铜川市阳光中学的张晓博光荣在列,他们品学兼优、爱党爱国、奋发向上,展现了新时代陕西少年良好的精神风貌。

  小小红领巾,传承大使命——鲍童羽以童声讲述红色故事

  在延安这片红色沃土上,有一位年仅12岁的小女孩,她勤奋好学、向上向善,立足讲述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故事、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先后在延安文艺纪念馆、凤凰山革命旧址等处讲解1800余次,服务国内外游客5万余人次,发布的红色故事微视频点击量超过100万+。她就是延安新区第一小学六年级(8)班的鲍童羽,一名新时代的文明实践宣讲员、红领巾讲解员、红色精神的小小传承者。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对于鲍童羽而言,这本书不仅是她曾祖父和外曾祖父两位革命战士遗传给她的宝贵财富,更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从2021年3月起,每个周末的清晨,当同龄人还在享受假期的悠闲时,鲍童羽已踏上前往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的路途。150多个周末的坚持,她仿佛穿越时空的旅者,站在《黄河大合唱》的乐谱前,凝视着“七大”代表证,用心感受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的烽火岁月。她讲述《一把小提琴的故事》,那是用马尾制作琴弓的艰苦岁月;她解说《永远的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让人们深刻感知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保卫家园、英勇奋战的历史画卷;她分享着《白毛女》的悲惨与希望,让听众深刻体会到“旧社会压迫人奴役人、新社会解放人发展人”的深刻变革。

  鲍童羽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讲解员,更是红色基因的忠实传承者。她积极参与各类宣讲活动,用视频形式将革命文物的故事传播至百万观众,让红色精神跨越时空,激励人心。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鲍童羽还积极投身艺术教育和社会实践。她给同学们上“音乐党课”,讲述《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作曲家的故事;在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上,她分享“延安精神引领下的小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的经验;她的红色舞蹈《一双草鞋》《红云之歌》更是将革命精神与艺术之美完美融合,展现了新时代少年的风采。她的故事,是对“强国有我”最生动的诠释,激励着更多青少年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少年书法家张晓博:以笔传情,书写新时代好少年风采

  年仅13岁的张晓博,以笔墨书写新时代华章。他学习成绩优异,书法造诣深厚,荣获国家、省、市级书法比赛奖项30余次,获铜川市“新时代好少年”称号。张晓博自幼便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六岁开始在父亲的陪伴下,日复一日地练习书法,逐渐掌握了柳楷、欧楷、颜楷、隶书、篆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展现了极高的天赋和毅力。他勤学苦练,不仅是为了培养学习习惯,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他坚持每天在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后,挤出时间练习书法,假日里更是笔耕不辍,对书法的热爱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多次受邀登上央视及江苏卫视等知名栏目,展演书法艺术,弘扬中华书法的国粹魅力。

  张晓博,这位在书法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少年,更是以品学兼优、乐于奉献的品质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他不仅多次荣获“三好学生”称号,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的座右铭。在学校,他主动承担责任,为校园板报添彩,耐心指导同学们书写规范字,激发了众多学子对书法的热爱与追求。春节期间,他更是挥毫泼墨,义务为市民书写春联千余幅,用一笔一划传递着节日的温馨与祝福,展现了新时代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此外,张晓博还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将爱心播撒到每一个角落。他走进福利院,用压岁钱为孤寡老人和残障儿童购买生活用品,给予他们温暖的关怀;参与禁毒宣传,以笔为剑,撰写有力标语,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还走进交警支队,协助开展春运交通安全公益宣传,用实际行动守护每一位行路人的安全。这些善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他成为了新时代好少年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