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群播报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网群播报 > 正文

陕西:让城市文明更有烟火气 更暖凡人心

来源:陕西文明网  责任编辑:何琦  时间:2020-06-04
  

      在今年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提出要激活地摊经济、马路经济活力的建议。而在两会前,我国不少城市已经开始为“马路经济”、“地摊经济”松绑。这些城市的做法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好评,除了带动大量人口就业,人们也感慨城市的烟火气终于回来了。(5月31日 中国经济网)陕西省是如何应答“地摊经济”与“城市文明”这道考验管理智慧的难题呢?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中央文明办引导各地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保障民生需求,使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5月27日,陕西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促进市场消费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若干措施》。通知特别提出“在不影响人行通道、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允许城区临街店铺出店经营,允许大型商场适度占道促销,允许在居民居住集中区开辟临时摊点摊区,允许流动商贩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占道经营”,由各市区政府、住建、市场监管、商务厅等部门负责保障实施。这是陕西省级层面第一次提出关于占道经营的“四允许”,也凸显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政府部门对“保民生”工作的迫切要求。 

随着疫情防控持续向好,陕西省多地“夜经济”逐渐恢复往日生机,各地出台多项支持和优惠政策,推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视频来源:陕西新闻联播 

  连日来,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陕西各地各单位陆续稳步开展复工复产工作。西安、咸阳、渭南、韩城等城市,在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努力保障居民需求,使文明城市创建始终以人为本,利民惠民,让人民群众在参与共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感受到城市的包容与温度。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西安市城管局积极响应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要求,有效引导企业占道经营,并公示备案了一批设置规范、管理有序的临时摊群点,既检验了管理成效,又打造了临时摊群点的全新样板。

  西安市今年拟设立100处蔬菜早市,100处夜市烧烤集中经营区,100处食品摊贩临时摊群点。

6月2日20时,在西安市汉城北路雅卓花园门口,夜市经济桌桌红火。

6月2日中午,西安市南稍门中贸广场附近的小巷内,路边的地摊生意一字摆开。

  位于西安市经开区凤城三路路北的夜市“6号大院”是公示备案的临时摊群点,这里店面标识统一,门前道路宽敞。6月1日晚9时许,不少市民正在这里喝酒聊天,空气中弥散着熟悉的烟火气。一名夜市摊主说:“每天晚上客流量比较大一点,我们店里对客人有要求,绿码让进,黄码一般的不让进,像瓶装的饮料现在都换成易拉罐的了,现在桌子摆的间距基本上都在1米多。(消杀)主要是用烧碱,价钱基本上没变。”

  “允许摆地摊并不意味着可以乱摆乱放,也不意味着一些重点路段会放开,比如东西南北大街。”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释放“地摊经济”活力,缓解就业问题的过程中,也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大的考验,各级管理部门必须通过绣花一样的精细管理,让地摊经济尽可能少出现影响交通、卫生脏乱差等负面效应。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民生组组长、研究员石英认为,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对地摊经济释放着积极信号,这也彰显出政府部门的态度和魄力,地摊经济是恢复城市烟火气非常必要的举措。(来源:西安发布微信公众号

  5月26日,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滨河大道南段的临时销售点,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逛夜市、买东西,忙的不亦乐乎。蒲城人胡师傅在这卖黄瓜已经有20多天了,每天有近500元的收入,他对政府设立的这个地方非常满意。

渭南市临渭区滨河大道南段的临时销售点,蒲城人胡师傅在整理他的黄瓜。

  目前,渭南市临渭区已经设置早、晚市摊点260个,瓜果、小推车、夜市烧烤经营区40个,涉及商户700余家,全力促进复工复产和经济恢复。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渭南通过多种措施保障民生需求,通过设立临时性销售点,使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临渭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向阳执法大队第四网格长刘涛告诉记者,目前滨河大道临时售卖点一共有72户摊贩,他们也尽最大可能为商户提供便利。

  除了设立临时性摊点外,对于烧烤夜市、餐饮商家,临渭城管也放宽政策,在确保不影响居民、交通和不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情况下,可以摆摊设点,助力商户恢复经营和经济复苏。在金水路和解放路的夜市摊点,已逐步回复往日的热闹景象。

渭南市金水路夜市热闹整齐。  

  “我们着重抓便民的几个方面,一个是临时的早市、晚市划定区域,允许占道经营,再一个是针对餐饮这一块,允许摆到门外面,但是不能影响盲道,不能影响市民的正常通行,体现城市的温度,城市经济还要争取快速的恢复到疫情以前的水平。”临渭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局长卢旭光说。(来源:渭南)

  “马路摊贩”作为文明城市创建中的“顽疾”一直备受争议,一方面它养活了中国数以万计的小商户、小摊贩,另一方面它又影响着城市的市容市貌时刻遭遇着“驱逐”。杨凌也采取多种做法、加强引导、因地制宜,在城市文明和“马路摊贩”之间找到平衡点……

  近日,记者在康乐西路路南人行道上看到,一块临时便民摊群点的牌子旁,20多位摊主们在自己的摊位上摆着时令蔬菜和水果等货物。现场整洁干净,货物摆放有序,市民现场询价挑选,人来人往,俨然成了一个热闹的小“集市”。 

  揉谷镇权家寨村的村民郭群孝,今年种了4亩西瓜和5亩甜瓜,虽然种的瓜丰收了,可老郭却每天因为没地方销售愁坏了,在得知政府设置了“临时便民摊群点”摊位后,他就在这个临时小集市卖起瓜,每天基本能有500-600元的收入。“政府这次是为我们这些种植户办了实事!一家人就指望着这些瓜了,现在每天晚上卖到10点左右,虽然有些辛苦,但比待在家里干着急好得多。”老郭一边卖瓜一边高兴地说道。

  在西农路杨凌风情商业街广场,这里的“夜经济”更有风情。除了帐篷里挂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摆放着手工艺品、玩具,一旁的群众舞台上,一群民间自乐班也通过演出吸引着前来购物休闲的群众。

  “挺好的,现在大家也都愿意在户外停留,把商店整齐的搬到户外,一举两得,我这正好给孩子买个衣服,质量也不错,价格也不贵。”市民张女士感觉这种购物体验挺好。

  “今年大家都不容易,我们做这个夜市,就是希望帮助大家渡过难关。现在这23家的摊位费我们分文不收,我们刚刚升级完广场小舞台,还在为这个小‘集市’聚拢人气。”杨凌风情商业街物业经理告诉记者。 

  “允许摆摊”的做法没有新奇之处,无非就是临时性的“放松管制”而已。但就是因为这一处处充满“市井”气息的小小“集市”,被适时“松绑”,不仅能为很多家庭提供了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也更加方便百姓生活。  目前,杨凌设置有临时便民摊群点12个,摊位200多个,农科路、新桥路已经设置了夜间烧烤、夜市一条街,这一措施直接和间接增加就业岗位超过500个,帮助广大群众和商家一起共渡难关。

  杨陵区城管执法大队大队长张新建告诉记者,在允许临时出店占道经营之初,他们就制定了详细的方案,最终目的就是要营造一个既有浓厚市井气和烟火气,也要规范有序的“小集市”。

  因此,辖区内所有流动商贩在临时便民点售卖商品,都有着严格的时间和区域划分,所有商贩不得使用音响、高音喇叭招揽顾客,营业结束后,要对地面卫生进行清理。在日常管理中,执法人员坚持服务为先的原则,加大每日巡查力度,加强临时便民点的规范和管理。

  5月初,杨凌示范区出台支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15条”,其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发展夜间经济,合理规划布局建设夜市,切实改造夜间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档次,丰富消费内容。(来源:文明杨凌微信公众号

  近期,旬邑县城的夜市摊点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和纳凉的好去处。人们穿梭在各个摊位前,吃着美味的食物、喝着爽口的饮品。烤肉、凉粉、冒菜、汇通面、麻辣烫……各种小吃应有尽有,摊位座无虚席,呈现出一片繁华的景象。

  在串串店门口撸串、在烧烤店门口吃烧烤,是旬邑街头经常可见的一种饮食习惯,不少市民表示,当得知中央文明办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一些市民和商贩都表示支持。“坐外面吃饭空气好,室内的话,通风什么也都不怎么好,而且不怎么凉快。”正在撸串的张女士边吃边说,“就我个人来讲的话,这种小摊小贩也算是一个城市餐饮的灵魂,如果它规范的话,占道经营其实对市民还是很方便的……”在旬邑县东城佳苑附近,一家烧烤店老板正忙着接单、烤肉,他在店外设了一些桌子凳子,一来能保持用餐距离,二来能吸引客人。“白天工作忙,有时晚上也加班加点,所以夜晚空闲时和闺蜜经常逛街。我们都喜欢撸串吃烧烤,说起小龙虾就流口水……”一位市民笑着说到。

  该县住建局负责人介绍:“目前我们在信合十字、凤凰茗居、东城佳苑、滨湖一期等小区门口设立12个临时摊贩经营点,共有80多个摊位,每天下午6点开始,人流量非常大。为助力疫情防控,在做好消毒、检测等工作的同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为摊位业主免除租金。下一步,计划将翠屏路设置为步行街,打造集美食、娱乐、购物、休闲为一体的夜购消费街区。”

  据了解,为进一步稳就业、增收入、惠民生,促进消费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旬邑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按照“便民、利民、惠民”的要求,在不影响居民生活、不影响道路交通、不影响市容市貌的前提下,在规定时间、规定区域内临时占用人行道设置饮食摊点,同时划定南大街南段西侧人行道为流动饮食摊贩集中经营区域,繁荣夜间经济。同时,为周边的群众提供创业、休闲场所,解决县域内低收入群体、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来源:旬邑融媒)

 

  今年受疫情影响,企业开工不足,不少人生活缺少收入来源。而放开地摊经济,就给市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就业渠道,有时一个地摊就能解决一个家庭的生计。因此,有关部门既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努力营造宽松、良好的就业、营商环境,也要全力做好服务,宣传好相关法律法规、就业政策,帮助群众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真正温暖低收入群体的心。

  文明城市建创建就是为了不断提高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如今,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并不代表允许马路上出现混乱无序状态,这样的“烟火气”不是广大市民群众想要的。因此,即使放开马路经济,有关部门也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各地要切实制定完善地摊经济管理办法,明确管理主体、划定摆摊地点、明确摆摊时间及违反规定的处罚措施等,绝不能让地摊经济扰民,破坏交通和市容环境秩序,真正让地摊成为促进群众就业、方便市民消费的重要场所,让广大市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城市的温暖。

  放开地摊经济,引来摆摊大军和消费群体,让城市弥漫生活烟火,但是各地一定要有序开放、加强监管、做好服务。唯如此,才能真正让地摊经济助力经济复苏,温暖人心。(易辰)

    (陕西文明网综合)

陕西文明网(网页打印)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