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十百千万宣讲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明实践 > 陕西试点 > 石泉县 > 正文

石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乡村振兴

时间:2023-06-13    来源:精神文明报    责任编辑:靳国英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近年来,陕西省石泉县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抓手,着力在阵地建设、资源整合、群众需求上下功夫,通过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切实在思想强农、文明育农、文化惠农等方面探索出系列创新示范工作经验,推动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思想强农 乡村宣讲有力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首要任务,就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用科学理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定向”“立心”“固本”。石泉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深入开展政策理论宣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乡村、进农家,注重思想强农,着力提振农村群众精气神。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石泉县高标准建成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了理论宣讲、文化、教育、科普、体育健身服务五大平台。指导11个镇、164个村(社区)、26个100户以上的移民搬迁安置社区设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实现了文明实践阵地和网络全覆盖,形成了县、镇、村三级联动新格局。

    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团,采取专家宣讲理论、模范讲故事、干部讲政策、社团演节目等方式,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广泛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县164个村(社区)成立了“农民夜校”,开办农民夜校5943场。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采用调频广播、流动课堂、院坝会等形式,广泛开展政策理论宣讲,不断扩大群众学习覆盖面,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文明育农 激活内生动力 

    石泉县面向广大群众创新开展“学新思想、养新风尚、做新农民”竞赛活动,各镇、村采取积分制和负面清单制,将积分结果与“爱心超市”、评优树模、免费游览县内景区景点等优惠政策挂钩,激励群众弘扬传统美德,广泛参与公益志愿服务、政策理论学习、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就业发展产业等行动,成为加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时代新人的有力抓手。

    在统筹推进乡村治理中,石泉县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大力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时代新风。充分发挥“一约四会”自治作用、党员干部示范作用、行业部门监管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195条,召开道德评议会1968场,评出正面典型3027人。常态化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活动,集中整治村口、路口、家门口环境卫生,积极打造“五美庭院”3000户,建设“五美”乡村示范村35个。

    深入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全县187支志愿服务队伍、9224名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基层一线,结合乡村振兴、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重点工作,精心策划组织实施志愿服务项目25个,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3万余件,让“志愿红”成为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鲜明底色。

    文化惠农 集聚发展合力 

    石泉县坚持文化惠民、文化育民,通过健全文化服务网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广泛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整合资源力量,建立和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县中心、镇所、村(社区)站(点)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服务体系,210多个服务点位让为民服务半径得到有效延伸。创新探索建立文化特派员、理论宣讲员、民风引导员“三员”派驻制度,大力实施“十镇百村种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引导文化文艺人才下沉基层、服务人民,着力构建推动人才下乡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机融合的长效机制。

    以县文化馆、文艺社团、音乐教师、乡土艺人等300余名骨干志愿者为主体组建文化惠民志愿服务队,全县每年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480余场,放映农村电影1800余场。组织城区45个文艺社团与88个镇村文艺队伍结对子、到一线、同演出,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生机活力。

    坚持办好春季汉水文化、夏季鎏金铜蚕文化、秋季鬼谷子文化、冬季“庖汤会”四季品牌文旅活动,精心打造四季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坚持每年举办社团大赛、小戏小品大赛、春节民间文化艺术节等文化赛事活动。利用节假日集中巡演《丝路之源·十美石泉》《汉调二黄》《县令巡游》等大型文化节目,常态化组织群众开展读书看报、体育健身等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引导下,石泉县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逐步增强,向善向美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追求,团结友善、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精神得到弘扬,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逐步形成,群众文明素养明显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