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十百千万宣讲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明实践 > 先进经验 > 正文

【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创新案例】延安市宝塔区“圣地文明课堂”

时间:2023-12-20    来源:陕西文明网    责任编辑:靳国英

  一、项目概述

  为深入贯彻党的新思想、丰富延安精神新内涵、服务乡村振兴新实践,宝塔区按照“站所摸底、中心统筹、设立内容、分类开课”的模式,有效整合社区村组功能部室、行业部门宣传服务队伍,通过开设“圣地文明课堂”,满足群众对文化文艺、技能培训、科技科普、健康医疗、就业服务需求,打通宣传政策、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二、基本做法

  (一)健全机制,制度化保障成效。为确保“圣地文明课堂”顺利推广,宝塔区先后制定印发了《宝塔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实施方案》《宝塔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项目方案》《全面推动“圣地文明小课堂”惠及全民教育大平台实施方案》等工作方案,多次召开推进会和培训会,制定分众化设置课堂、志愿者激励嘉许和考核评价系列制度,志愿服务承诺等制度,有效调动全区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和广大志愿者参与“圣地文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了“圣地文明课堂”在教育群众服务人民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公开招募,专业化组建队伍。为了解决“圣地文明课堂”“谁来讲”的问题,通过“岗位认领”模式,经过多层次调研共设置了12个主题小课堂,按照自行认定、组织推荐和社会招募形式,面向市直部门、区属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招募了18支宣讲志愿者服务分队,纳入宝塔区宣讲志愿者服务库,根据各志愿者服务内容分批、分类进行培训,截至目前,招募各类志愿者达8000余人,其中理论政策宣讲志愿者1022人、文化文艺志愿者1278人、科技科普健康志愿者2200人、技能培训志愿者500人,其他志愿者3000余人,为实现“圣地文明课堂”的常态长效开展打牢了基础。

  (三)整合资源,网格化开展活动。将全区8000余名圣地文明课堂志愿者分配到358个文明实践网格点,主动对接网格内社区(村组)党支部、物业公司、业委会、驻网单位、社会组织力量,与驻网单位、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旅游景点等场所签订阵地共享合作协议书200余份,对居民免费开放阅览室22个、活动场地83个、市民文明课堂230个,合理调度、共享使用,实现网格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最大限度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开展困难帮扶、环境整治、文娱进小区等各类圣地文明小课堂1000余场次,有效解决小区停车、垃圾分类、健身娱乐等民生需求和物业管理缺位缺失、供暖供气不及时等事关群众生活幸福的急难愁盼问题300多件。

  (四)形式多样,分众化设置课堂。“圣地文明课堂”按照“谁服务谁来教,谁受益谁来学”的原则,统筹各行业部门资源,根据不同群体设置了分众化课堂。宣讲系统组织宣讲志愿者开展“七进”活动,向群众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开设“理论宣讲小课堂”;文化系统利用城市广场等地,采取歌舞小品、戏剧表演、说书快板等形式,开设“文化文艺小课堂”;教育系统利用“开学第一课”“四点半”课堂、道德讲堂和家长学校等活动,开设“教育服务小课堂”;农业系统将种植、养殖技术等培训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开设“农业农技小课堂”;人社系统进社区、进乡村送技能、送培训、送岗位,开设“就业创业小课堂”;卫生系统进乡镇、村组对村民进行健康卫生科普、免费量血压等服务,开设“卫生健康小课堂”;司法系统深入田间地头、社区小区提供法律援助,开设“法治科普小课堂”,全区累计开设各类“小课堂”3000多个。

  (五)公众参与,普遍化移风易俗。始终把农村移风易俗作为圣地文明课堂进农村的一项重点任务,通过整合民政、文明办、公安、融媒体等部门力量,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和道德评议内容,开设“道德评议小课堂”,在农村广泛开展杜绝天价彩礼、婚丧大操大办、培育文明新风尚的宣传活动;通过“文明户、文明家庭、道德模范、乡贤、身边好人、好婆媳、好妯娌”等评选活动,树立典型,扭转乡风;邀请乡村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代表等走上讲台,开设“移风易俗小课堂”,为大家讲孝老爱亲、移风易俗、好人故事,宣传文明婚丧的新理念和大操大办危害等,以乡音传党音,以村情释国事,以文化浸民心,传承身边的好家风、好风俗,引导群众建立文明、节俭、健康、科学生活方式,把党的政策和文明新风“吹”进了大家的心坎里,引发群众的思想共鸣和行为共振,引导大家把政策法规、公民道德、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社会效益

  圣地文明课堂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开设文艺文化、医疗健康、政策宣讲、法律宣传、反诈宣传、科技科普、技术培训等各类“圣地课堂”3000 多次,覆盖群众 10 余万人,服务教育群众50万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基层群众的高度评价。

  (一)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利用“圣地文明课堂-文化广场小课堂”,通过文艺、体育爱好志愿者在文化广场举办文艺演出、培训等活动,组织市民群众一起跳广场舞、唱民歌、打太极拳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

  (二)满足了群众医疗需求,提升了群众的健康感。利用“圣地文明课堂-医疗健康小课堂”,组织专业医疗志愿者进小区、进村组为广大群众提供免费体检、上门义诊、慢病监控、紧急救治、疾病预防、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让市民群众体检不出社区村组、小病不上医院,满足了群众医疗需求,提升了群众的健康感。

  (三)满足了群众技术需求,提升了群众的成就感利用“圣地文明课堂-技能培训小课堂”,组织果业、畜牧、蔬菜、科技、就业服务中心志愿者走进乡村为群众提供农业技术、科学科技、就业创业等培训,提高农民种养殖技术和就业创业能力,带动2万余户群众增收致富,提升了群众的成就感。

  (四)满足了群众学习需求,提升了群众的自豪感。利用“圣地文明课堂-论政宣讲课堂”,组织政策理论宣讲志愿者进社区、小区、村组,通过在人流密集地定点宣讲、板凳课堂、楼宇课堂、庭院课堂、田间课堂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百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提升了群众的自豪感。

  四、成果启示

  (一)加强服务队伍建设,是开展“圣地文明课堂”的必要支撑。按照组织推荐和社会招募形式,面向市直部门、区属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招募志愿服务者,统一编队建立“圣地文明课堂”服务分队,深入基层开展宣讲、服务活动,结束了各部门各行业开展志愿服务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了服务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做到了精准化对接、专业化服务。

  (二)整合辖区公共资源,是开展“圣地文明课堂”的重要保障。有效整合社区、村组“1+N” 功能部室资源和宣传、教体、文化、科技、司法、民政等部门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及服务队伍,通过理论宣讲志愿者在公园、广场、景区、社区等开设52处“圣地文明小课堂”和1000 多处流动“文明微课堂”,形成了“中心、所、站、驿站、网格”五级机制,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由区到社区、乡村全覆盖。

  (三)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是开展“圣地文明课堂”的有效途径。圣地文明课堂不局限场地、时间、形式、内容,探索出“群众在哪里,课堂就办在哪里”“群众需要什么,课堂就讲什么”圣地文明课堂”活动机制,通过“大喇叭”和“小广播”,定期播放思想理论、科普知识、医疗健康等音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宣讲,有效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

  (四)提升群众思想素质,是开展“圣地文明课堂”的目的意义。圣地文明课堂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积极探索“线上课堂”形式,运用《学习强国》、我是延安、掌上宝塔等手机、APP线上文明课堂,深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创新理论,增强人民群众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