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要闻 > 正文

汉中:建设生态宜居地 打造陕西最美城

时间:2019-01-11    来源:汉中文明网    责任编辑:汪瑢

  

  40年来,汉中的每一个角落无不回响着铿锵前行的足音;40年来,汉中的每一寸土地无不见证着砥砺奋进的力量。40年化茧成蝶,美丽汉中在汉江臂弯中绽放夺目芳华;40年岁月峥嵘,魅力汉中在秦巴环抱中谱写奋斗赞歌。 

  40年,汉中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改革开放初期,汉中市县两级城市的规模都比较小,各种设施也非常落后。以汉台区为例,城市总体规模只有十多平方公里,主城区街道狭窄,基础设施残缺不全,建筑凋零破败,给排水管网短小简陋,公园、广场、绿地、公厕、公共场所等寥寥无几。40年过去了,现在的汉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民们出行、购物、上学、就医、休闲方便多了,闲暇时都喜欢到公园、广场去溜达溜达,既愉悦了身心又锻炼了身体,这种惬意的生活和幸福感,时不时让我们这些老年人生出‘向天再借五百年’的遐想。”已经耄耋之年的原汉中地区行署建委主任陈策感慨地说到。 

  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总体规划引领下,汉中经历了一个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摊大饼”模式转向“组团式”格局,由追求富裕发展转向追求幸福发展的过程。40年来,城市规划建设的点滴变化,串联起汉中辉煌的成长轨迹。 

  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骨架日益拉开,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汉中,已经逐渐成长为有“汉文化”魅力、有产业发展活力、有生态宜居实力的陕西最美城市。 

   与时俱进科学规划,夯实城市发展根基 

  城之大,在格局和规模。 

  40年来,汉中的城市总体规划应时而变,先后编制了1980、1989、2000、2010四版总规,从最初的“汉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当下的“以汉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省级开放的枢纽城市, 生态环境优越的宜居休闲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从“2000年城市人口达到15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6.26平方公里”,到“2020年中心城区总人口100万人、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每一轮城市总规的编修,都是踏着改革鼓点对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城市面貌的重新塑造。 

  在“双百”规划引领下,我市用发展的眼光,以服务民生和提升城市形象品质为战略突破口,高标准编制完成了生态保护、城市特色风貌、道路竖向及排水、防灾和消防、地下管网、公共交通、综合管廊、绿地系统、学校医院等各类规划60余项,城市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修建性详细规划实现全覆盖。 

  

  “这些年,我们在老城区重点开展规划提升工程,加强名城保护,保留商业、服务业中心功能,搬迁污染企业,发展第三产业。编制了《汉中市城市特色规划》,提炼出城市的‘五大特色’,对城市空间形态、天际线、建筑风格色彩、高层布点、路网结构、夜间亮化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控制,从雕塑、路牌、公交站牌等城市“家具”入手,打造汉文化符号,提升城市个性和魅力,让本地人和外地人都能爱上汉中这座城。”市建规局总工程师王阳如是说。 

  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城乡规划建设人的不懈努力下,汉中这座昔日小城在乘势而为中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内练“规划提升”,外练“基础设施”,40年美丽蝶变,如今既有“颜值”担当更有“气质”内涵。建成区面积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10.73平方公里增长到95.5平方公里,人口由12.59万增长到92.7万。 

  当前,市建规局正在开展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在“三生空间”、轨道交通、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等方面进行创造性考虑,已完成了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论证及初步方案。 

  其事至,一座区域中心城市,正厚积薄发。 

  

   用心打磨一江两岸,绽放城市最美容颜 

  城之美,在舒适和特色。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生活在汉中的百姓,有一种幸福感源自漫步于一江两岸的怡然自得,与家人观赏音乐喷泉的相聚欢乐,陪外地亲友从摩天轮上俯瞰一湾汉水美景的自信豪情,以及城市建设不断革新带给生活的便利和品质。 

  “我记得小时候只有中心广场、街心花园可以去玩,反观现在,大家出门小区里就有广场,还有椰岛、丰辉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广场分布在城市各处,最重要的是,还有一江两岸能去散步休闲、健身锻炼,真是太幸福了。而且任何时候去一江两岸景色都美如画,让人忍不住地拍照,像秋天大家在朋友圈狂发的“打卡网红芦苇地”,让很多外地人羡慕我们汉中还有这么美、生态环境这么好的城市公园,从四面八方赶来游览,真让汉中人感到骄傲。”80后的李媛嫒兴奋地说出了许多汉中年轻人的心里话。 

  

   大型文化综合体项目——天汉大剧院 

  40年沧桑巨变。在这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一江两岸无疑是城市建设最瞩目的明星,从一片未开发的河滩地到城中村再到城市会客厅,集中展示了“汉、水、绿”的城市生态之美。从空中俯瞰,汉江桥闸、天汉大桥、龙岗大桥巍然矗立,风姿卓然;25公里沿江景观大道温柔环绕,近4平方公里宽阔水面碧波荡漾,上千亩汉江湿地犹如绿肺,大型音乐喷泉、翻板闸、摩天轮点缀其间,江北市民休闲公园、江南民俗风情园、天汉文化公园、天汉湿地公园串联相接,一眼一景,一步一画……一江两岸40年的美丽嬗变,带来了今天“江若平湖、三桥虹贯、水映城郭、人游画廊”的惊世之美。 

  最美城市会客厅。天汉文化公园作为陕南最大的文化主题公园,东起天汉大桥,西接龙岗大桥,占地面积1146亩,是“一江两岸”打造5A级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以汉文化为主题,突出“汉、水、绿”三大生态优势,集建筑、绿林、文化、飘带、水景、光影六大系统为一体。文创街情景街区、生态酒店及主题业态区和运动购物及慢生活街区相继开放,张骞出使、石门十三品、山河堰等雕塑增添了园区浓厚的文化气息;一万多平米、300余种适宜生长的花林、草海,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多样、可达性强的游憩空间,将城市的“绿色资产”真正变成百姓的“生态福利”,它让汉中越来越有“汉范”,既展示着城市形象,也传递着城市精神气质和品位追求,当之无愧地成为最美城市会客厅。 

  

   最火网红芦苇地——天汉湿地公园  席汉涛 摄 

  最火网红芦苇地。以汉江为纽带,依托两岸江堤、湿地和滩涂打造而成的天汉湿地公园,面积约5平方公里。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思路,在原有物貌的基础上,疏浚清淤、修整河道,把原来采砂后形成的弃料稍作修整变成岛屿,栽种适生植物,形成自然景观;通过栈道把岛屿、河流、岸景有机串联,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是我市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成功案例。秋季来临,一片片芦苇芦花盛放、芦浪翻滚,若雪、似云、如雾……仙境般的“美照”刷爆网络,引来人山人海,最火“网红打卡地”由此而来,惊艳了新华社,美翻了全国。 

  

   最新城市地标——天汉楼 

  最新地标天汉楼。天汉楼是天汉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45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主楼为69米高的仿汉风格和汉中传统建筑高翘屋檐相融的汉代楼阁,建筑内部作为文化展览、城市规划展览、旅游推介使用。目前已完成主楼8层主体施工,预计春节前后主楼封顶,年内建成投用。届时,游人“揽胜登楼,怡情岂止风光美;汇文集雅,惬意还缘才俊多。”将成为汉中文化旅游的新名片,人文汉中精神的城市新地标。 

  

  大地如虹 

  对比改革开放之初,汉中新建了桥南桥北广场、钟楼广场、白渡广场、圣水广场、一江两岸城市公园、天汉湿地公园、陕南植物园、天汉胜境等一大批城市广场、公园和街头绿地,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2157公顷,是原来的58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7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3.2平方米,是原来的44倍。汉中也相继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美丽中国十大最美城镇、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 

  其实至,一座陕西最美城市,已翩翩起舞。 

  倾力打通交通瓶颈,放大城市发展格局 

  城之旺,在交通和流动。 

  长久以来,汉中盆地闭塞的交通“瓶颈”始终是发展最大的短板和制约。2007年西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随后十天、宝汉高速汉中段相继建成通车,我市成为全省首个拥有绕城高速环线的地级城市。2017年底西成高铁开通,汉中步入“高铁时代”,数千年来阻隔西北与西南的秦岭天堑由此贯通,“蜀道难”已成为历史,对外迎来一小时交通圈。人们早上在西安吃肉夹馍,中午在汉中吃热面皮,晚上在成都吃火锅,这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已变为现实。40年前纸短路长车马慢,40年后路路通达无缝化。三条高速公路合围、三条铁路交汇、一个机场直达多个经济圈的“铁公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高铁时代的汉中 

  “以前出了火车站,建筑低矮陈旧、空间狭小,现在高铁站南北广场空间开阔、建筑新颖,城市东南西北出入口畅通无阻,三条高速绕城而行,城固机场四通八达,城区路网日益完善,开车穿行在汉中城区,整个人的心情都变得更好了。”从深圳回汉中探亲的王曙光感叹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城区交通上的改善真心值得点赞。” 

  

   汉中机场 

  展开中心城区规划图,聚焦到交通建设上,环形加放射状的交通路网结构放大了城市发展格局。近几年,我市每年一个城市建设主题,从2016年的“城市建设重点年”到2017年的“城市建设深化年”,再到2018年开展的“美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每年度计划投资均在300亿元以上,项目个数和计划投资分别是以往的5倍、30倍。在众多城建重点项目中,道路工程始终是最重要、最优先实施的民生工程。 

  随着汉江桥闸、天汉大桥、龙岗大桥三座跨江大桥和天汉大道、西二环、南郑大道等一大批交通主干道相继建成,梁州路、劳动西路、民主街西段、望江路南段、汉阳北路、兴元北路等一批城市“断头路”陆续打通,西新街东段、东新街西段、前进西路、龙亭北路、留候路等一批城市交通“肠梗阻”有效缓解,疏通了“主动脉”,畅通了“微循环”,东西、南北直行车辆不再绕道,减少行车里程1-3公里,极大地改善和提升了城市出行环境。 

  与此同时,陆续对中学巷、高家巷、药材市场巷等十余条背街小巷和人民路、莲湖路等人行道,黄家塘交通路口和桥北广场交通路口进行改造提升,对前进路中段等道路进行“白改黑”,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健康出行方式,先后在一江两岸环线、天汉大道等路段建成城市慢行系统约40公里,在新建道路中全面规划建设慢行系统和城市公交港湾。如今,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开车还是步行,时时处处都让市民感受到城市的新发展、新变化,幸福感大幅提升。 

  汉中正以走出去的战略眼光,在中心城区内打造互联互通环形路网结构,在中心城区外打造“四环红太阳”立体交通体系,内强外联,打造中国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其事成,一个文化旅游名市,正跃马扬鞭。 

  “如火如荼”建设新区,城市发展后劲充足 

  城之强,在兴业和创新。 

  放眼汉中全城,一个个城市新区镌刻出最为明显的改革印记。几年来,我市将滨江新区、兴汉新区、航空智慧新城等城市新区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和主战场,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原来那一片靠江的村子可耕种的农田少,加上地方偏僻交通不便,基本都很穷。现在可不一样了,那里有公园、剧院、高档小区、电影院、酒店、咖啡馆等等,简直成了汉中市区环境最好的地方。”家住西关正街的李建国道出了许多“老汉中人”对滨江新区发展变化的感叹。 

  

  滨江新区一角  

  事实的确如此,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滨江新区加速腾飞,10.2平方公里的一期开发建设累计投资70亿元,建设完成城市道路13条22公里。引入世界500强企业5家、地产前10强1家,累计引资210亿元。令人期待的还有大型文化综合体项目——天汉大剧院,预计在2020年建成投用,内部由中、大型剧院、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军休干部文化中心和会议中心等7项功能组成,将为我市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积极推动作用。昔日人迹罕至,今朝人人向往,滨江新区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进取的精神面貌,实现美丽城市的全新跨跃。 

  

  从滨江新区来到兴汉新区,这里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无论是进入傥骆路还是丝绸大道,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宽阔的精致大道不断延伸,一座座标志性汉文化建筑拔地而起,一排排崭新的高楼鳞次栉比……占地27.7平方公里的兴汉新区,四大安置区已基本建成、共安置2000余户;月亮桥等46座桥梁已具备通车条件、市政道路通车里程达128公里;核心区生态水系基本成网,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大部已主体完工;汉文化旅游建筑群初具规模,核心景区——兴汉胜境对外展示,如织的游人不时发出阵阵赞叹,这座冉冉升起的汉文化之星已逐渐散发出耀眼光芒。 

  移步到航空智慧新城,这里被定义为以航空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产城一体化”的工业新城、全市“十三五”规划“一环两城三园四极”十大重点项目之一。自建设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建成了劲松路、陕飞大道、时代大道、横六路等30余公里骨干路网,近20万平米保障性住房和安置房,以及幼儿园、体育运动中心、污水处理厂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总投资7.31亿元的航空小镇、总投资7.5亿元的安置区棚改和总投资17.81亿元的“十路一廊”相继启动建设;医院、学校、公园等公共配套设施同步推进,硬环境逐步完善,产业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业态也迈向“高精尖”,正引领着汉中装备制造产业的快速崛起。 

  

  兴汉胜境 

  其事成,一座繁荣活力之城,正阔步前行。 

  对于未来的城市建设,市委书记王建军说:“汉中已经步入高铁时代和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要围绕“三市”建设目标,以绿色循环、生态宜居为发展定位,重点实施“六个三”战略部署和“三个六”思路举措,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建设美丽城市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坚持从群众普遍关心的具体问题着手,一个一个片区提升、一年一年加快建设,完善承载集聚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生产生活环境,使汉中这座城市更有温度、更有品质,成为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美丽家园。” 

  “褒斜栈道辟奇观,曲曲蛇行蹬七盘。客到鸡冠石上望,恍疑身在翠云端。”诗人笔下的汉中曾以桃源仙境、山水相依的世外风光旖旎迷人。如今,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上,汉中正以大城崛起的姿态,以汉人老家美丽的容颜,闪耀在新时代的筑梦征程上。(通讯员 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