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要闻 > 正文

用钢铁意志书写不屈人生——记“延安月度模范”崔治清

时间:2019-10-11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汪瑢

  

  崔治清在修鞋店修鞋。本报记者 王婕妤摄

  

  “老崔,你来了我就安心了。孩子学校今天要开运动会,昨天没发现鞋子破了,这个时间也没处买,你赶紧给修一下。”9月20日一大早,家住延安市志丹县城南的李正义专门跑到崔治清的修鞋店等他开门。

  一间不到3平方米的简易活动板房,一个泛旧的木头工具箱,一架用得发亮的钉鞋机,两个旧木头长条凳,构成了崔治清的修鞋店。就是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崔治清的修鞋手艺得到了志丹县群众的认可。他不仅活儿做得细致,收费还公道,大伙都喜欢光顾他的店。

  崔治清今年57岁,是志丹县顺宁镇保娃沟门村村民。崔治清17岁时因为一场事故导致双腿残疾,但他没有因此消沉,而是选择坚强地面对生活。他说:“没了腿,我还有双手,该担的责任我会担,该尽的孝道一点也不能少。”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从那天起,他将双臂、双手发挥最大功用,慢慢学着适应没有腿的生活。

  1993年,崔治清带着一个老旧的木头工具箱,和亲戚凑钱买来一架二手钉鞋机,举家来到志丹县城,开始了他的漫漫修鞋路。崔治清的修鞋摊虽然支了起来,可修鞋的人都认准老师傅,根本没人找他这个新面孔修鞋。“开始那一年,太难了。修鞋的人都找老师傅,几乎没人光顾我的摊位。”回忆起创业初的艰难,崔治清如是说。

  但崔治清并没有灰心。既然手艺还没有得到认可,他就认真精进自己的修鞋手艺。他仍旧每天早早出摊,天天黏在老师傅身边,认真看、耐心听,不懂就问,然后自己再反复练习,即使钉鞋磨破手、钉子扎进手指头,他也从不叫苦叫疼。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踏实肯干,渐渐的崔治清在志丹县城小有名气,他的修鞋生意越来越好。

  2008年,看着年迈的父亲和逐渐长大的两个女儿,崔治清想:“总这么在县城漂着也不是个事啊。”借着县上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时机,崔治清用辛苦积攒的7万多元钱在老家保娃沟门村修建了一院平房,一家人终于结束了在县城租房的生活,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

  “家是有了,可修鞋的活儿不能丢啊,一家人都还靠着这个糊口呢!”于是,崔治清的修鞋路,每天又多出了16公里。

  每天凌晨5时,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时,为了不耽误修鞋生意,崔治清便早早起床。淘米、洗菜、翻炒,动作利索且细致,招呼着父亲和妻子吃过早饭后,他便开上代步的残疾人专用三轮车,赶往在县城的修鞋店。一整个白天,他基本不吃不喝,偶尔花钱买个饼或者馒头充饥。好心人劝他保重身体,他也只是微微一笑:“没事,我早上吃得足着呢。”其实,他是担心上厕所不方便,还想省点钱,让家人的日子过得更好些。

  崔治清不仅对家人负责,而且对待顾客同样善良宽厚。

  “不用给钱了,这点小问题我就是随手一修,也不费啥工夫,你快去给孩子送鞋吧,孩子还等着穿呢。”崔治清将修好的鞋递给顾客,却怎么也不肯收钱。“老崔这人热情,又有爱心,来他这儿修鞋的,小问题他一般不收钱,这都是常事。”负责这一片区卫生的清洁工曹东齐恰巧路过看到了这一幕。

  的确,在崔治清经营修鞋生意的这26年间,免收、少收修鞋费是常事。贫困顾客不收钱,年龄大的顾客不收钱,小毛病稍微修补一下的顾客不收钱,有时对没有零钱的顾客,他也说算了,下次来再收。

  此时,又有顾客前来光顾。“师傅,你看下这个鞋带开线了能修吗?”

  崔治清仔细检查后,又考虑到修鞋后的美观,他把生意介绍给了旁边的修鞋铺。“修是能修,就是我这儿没有白线了,黑线钉上不好看,你到旁边那家去修吧,那家有白线,师傅手艺也好。”曹东齐打趣道:“哪有你这样做生意的!这个不收钱,那个又介绍给别的店,就你这样,什么时候能挣到钱。”

  “黑线钉上不好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些年,我得到了不少帮助,自己就会这么点手艺,也应力所能及帮帮别人。”崔治清乐呵呵地回应。

  崔治清用钢铁般的意志书写了不屈的人生。正是凭借着坚强、善良与诚信,崔治清感染了身边许多人,也因此被评为“延安月度模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幸的灾难,常常考验着人类的耐力。君子有志,化伤痛为动力,胼手胝足,于逆境中奋起,以超越庸常的毅力,完成了对于自身和他人的救赎,创造了平凡中的奇迹。”这是2019年7—8月份陕西好人榜发布仪式暨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上,组委会给“延安月度模范”崔治清的致敬词。(记者 王婕妤 通讯员 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