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人民作家为人民

——弘扬柳青创作精神研讨会暨第五届柳青文学奖颁奖典礼侧记

时间:2019-12-02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苏琳

  “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只有愿意为文学卖命的人,才能干这一行。”在西安市长安区柳青故居,这段话清晰地镌刻在墙上,熠熠生辉。

  11月29日,弘扬柳青创作精神研讨会暨第五届柳青文学奖颁奖典礼在西安市长安区举行。来自省内外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作家代表和文学工作者百余人参加活动,先后瞻仰了柳青墓园、故居,研讨柳青创作精神。

  柳青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在长安区皇甫村,与会者参观了柳青故居。柳青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4年,创作完成了《创业史》第一、二部等大量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在他简陋的书房里,贴墙立着一个书架,上面摆满了古今中外各类书籍。这些书已泛黄且有点卷曲,显然,书的主人不止翻看了一遍两遍。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说:“我们学习柳青,不能忽略他作为一个作家深厚的理论功底,只要读一读他的《美学笔记》和《二十年的信仰和体会》就能知道。”

  当年,柳青主动向组织申请,从《中国青年报》副刊主编成为了陕西省长安县委副书记,举家迁到皇甫村生活,一住就是14年。可是直到柳青离开,好多人都不认识他。

  村里的老人还记得,当年柳青剃着光头,穿着黑背褡,戴着一顶当地农民喜欢的帽子,与当地农民别无二致。为了熟悉集市上农民交易粮食的情况,他甚至和当地老农民一样,把手缩在袖筒里,不动声色地和人家捏指头摸价。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文学评论家白烨说:“柳青为了人民写作,写作为了人民。他以人民为中心,身入、情入、心入。他在长安县做了很多事,解决了农民的许多生活问题、生产问题、家庭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与人民一道前进。”

  柳青当时是长安县委副书记,主管农业互助合作工作。他经常深入调查研究,给干部、农民讲社会发展史,还亲自指导建设皇甫村“胜利农业社”。

  《创业史》中“财娃”的原型、今年73岁的皇甫村村民刘田民,说起柳青时眼圈泛红:“柳伯那会儿就住在村里这个由破庙改造成的院子里,写成了《创业史》。《创业史》第一部出版后,他把16065元稿费捐给公社作工业基建费用。开始写第二部时,他又向出版社预借了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支付高压线和电杆费用。柳伯是个好人呀,村里人到现在还都念叨着他的好哩。”

  在柳青的墓园门前,立着一尊他的半身雕像,底座上镌刻着“人民作家柳青”六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这是柳青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也是人民对他的最高评价。

  柳青的一生,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他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倾注在人民身上。他创作的小说绝不会无病呻吟。他的一支笔,始终关注着人民、讴歌着人民。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彦说:“柳青甘愿以一个农民的精神去研究他要塑造的农民,不高冷、不仰观、不俯视,从而为文学也为更广阔的社会学调查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说起柳青朴素的人民情怀,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1955年他写了一篇短文,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给当时的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并转给了当时的中共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部。在这篇短文中,他大胆提出了苹果产区计划,并从土壤的潮湿度、虫卵难以越冬、通风透光等方面论证陕北作为苹果产区的可行性,同时列举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关于当地日照温差大、糖分易于积累等方面的学说,谈陕北作为苹果产区相较于渤海胶东半岛、辽东半岛、辽西等苹果产区的优势。很难想象写出《创业史》这样一部作品的文学作家,竟然能够放眼世界,将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苹果产区和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苹果产区与陕北的自然条件作对比,从而为陕北发展苹果产业寻找科学论证。

  参加此次活动的,既有资深作家,也有文学青年。他们在皇甫村当年柳青生活过的院子里细心地查看着、询问着,沿着村里柳青当年走过的小路行走着、思索着。

  离柳青故居不远处的路边,有一棵老皂角树,树干虬曲苍劲,树叶郁郁苍苍,刘田民说:“当年柳青和村民聊天、接待外地来的朋友都在这棵树下。他在树下吃着农民饭,干着农民活,把自己真正当成了一个农民。”

  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贾平凹说:“柳青在长安县皇甫村十多年,全身心投入到农村生活。他是群众的一员,创作农民的艺术,走家串户地解决民事纠纷,参与红白喜事,还编写出一些农耕方面的顺口溜。他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下去,把群众的需求和意见反映上来。他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作家,已经成为一面旗帜,成为一种精神。作为陕西人,作为陕西作家,这是我们最引以为自豪的。”(记者 郑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