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要闻 > 聚焦陕西 > 正文

文明花开美 新风惹人醉

——来自渭南市奋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线的报道

时间:2019-06-13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苏琳

  每周三都是“渭南文明交通礼让日”。现在,这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正在由渭南市中心城区辐射至各县(市、区)城区。六月十二日,在澄城县,高中毕业生暑期文明交通志愿者出现在万泉街五路口。刚刚结束高考的他们头戴橙色帽子,手举指示旗,协助交警劝导车辆,传递文明新风尚。

  只要在渭南市区停留片刻,您就一定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正在发生的喜人变化。

  街区间,点缀着片片绿地和一个个文明主题公园;路两旁,一件件别具匠心的园艺小品不时映入眼帘;斑马线上,车辆与行人不争不抢相互礼让;社区里,“红背心”忙碌的身影舒展着人们的笑颜……

  在山水灵秀的陕西“东大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像把“金钥匙”,不仅正在打开“民生之锁”,也牵动着560多万秦东儿女的心弦。迈进新时代的渭南,芬芳的文明之花常开,醉人的文明新风扑面。

  斑马线成了“文明纽带”

  自从退伍回到渭南后,康渭军就和斑马线结了缘。

  跑出租车17年来,他不仅见证了城区道路由窄变宽,也亲历了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但最让他感慨的,还是1年来发生在斑马线上的新变化。

  “以前车不让人,人也不让车。现在,开车不礼让行人都觉得丢脸。” 康师傅笑着说,“你看,咱们‘陕E’都带头让行人先走,外地车也更自觉了。”红灯亮起,他把车稳稳地停在站北路与前进路丁字路口的斑马线前。

  南连火车站,北挨汽车站,这个路口曾经人流车流混杂,道路经常水泄不通,斑马线也形同虚设。现在,这里行人和车辆“相敬如宾”,通行秩序井然。

  让斑马线变身文明线、安全线、风景线的,是渭南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的一次实践。2018年5月,渭南市向全社会发出“斑马线上我文明”的倡议,“车让人、人守规”成为新时代秦东大地的新风尚。

  作为这场创建活动的主力军,渭南交警聚焦出租车司机和公交车司机两大群体,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带领临渭大队创新四项活动,让斑马线成为联通各方的“文明纽带”。

  引导教育先行、表彰礼让先进、设立红黑榜和“惩罚套餐”,一揽子接地气的措施让文明交通的种子迅速生根发芽。

  “刚开始大家不理解,投诉和复议‘爆棚’。但3个月后,效果开始显现。半年时间,车让人基本形成了习惯。现在,行人闯红灯都很少见。”负责城区交通秩序管理工作的交警临渭大队党委委员李胜利体会颇深。

  “文明交通素养提高了,事故也少了。”交警临渭大队大队长张军告诉记者,目前,城区斑马线上的事故发生率已接近零。

  今年,“斑马线上我文明”还增添了新内容。3月25日,渭南市文明办和渭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发出联合倡议,将每周三确定为“渭南文明交通礼让日”,这也是全省首个设立的“礼让日”。“我们希望通过常态化的创建活动,不断传递文明交通理念,让更多群众参与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来。”市文明办主任李军强说。

  绿荫里添了“美丽内涵”

  每天,苏剑和他的同事忙碌在渭南城区的大街小巷,负责城区的“绿荫与繁花”。

  苏剑是渭南市园林处东管护队的副队长。他和27名队友承担着城区27条道路的绿化养护工作。从北边的渭华大街到东边的象山路,他们分组分片管护的行道树多达7709棵,绿化总面积超过14.6万平方米。

  石楠修成柱,女贞剪成球,月季栽成扇,紫薇编成结……在园林处200多名园丁的辛勤付出下,渭南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精致。“以前栽的都是白杨、冬青,现在不仅有国槐、银杏,还有碧桃、梅花、玉兰等。”苏剑说,每当看到人们在绿荫下拍照、散步时,自己就觉得很有成就感。

  绿意成带,绿韵成片。在渭南,不仅绿化带里多了巧思匠心,公园绿地和广场上也增添了新的内涵和元素。

  朝阳公园是渭南市区人流量最大的公园。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休闲健身、滋润心田的好去处。道德长廊、法治长廊、渭南标杆人物长廊……市民不仅能欣赏盎然的绿意,还能接受文明的熏陶。

  朝阳公园里还设有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从找寻失物到包扎伤口,从指路问询到送诊就医,服务站记录本上的50多条志愿服务记录和墙上的锦旗相互映照。

  为了让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更有“成色”,在渭南城区,大多数公园、广场都拥有一个文明主题。

  “朝阳公园的主题是‘好人好事’,人和公园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东风广场的主题是‘家风家训’……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润物无声地提升大家的文明素质。”市园林处处长阮光民说。

  现在,渭南市正在全力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城市。

  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渭南的城市绿化改造提升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脱离实际、不盲目追高、不铺张浪费,通过不断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位,让满城绿荫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户外会客厅”。

  老社区有了“公益套餐”

  康渭军和苏剑都住在渭南市区的民主路附近。这里有个老社区——陕西路社区。别看辖区面积仅有0.15平方公里,但陕西路社区光是志愿者队伍就有8支,志愿者更是多达580人。

  6月6日下午,当记者走访这里时,社区中心的小楼上正飘来阵阵悠扬的歌声。

  循着歌声,记者来到了位于四楼的一间舞蹈排练室。今年56岁的退休职工郭宁歌正在和十几个老姐妹排练秦腔大合唱《祖国万岁》。再过几周,这个节目就将在献礼建党98周年的社区文艺汇演中登台亮相。“我们想用歌声赞美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郭宁歌兴奋地说。

  这支业余秦腔剧团的指导老师董桂琪,是社区的文艺志愿者。对董桂琪来说,在这里辅导排练节目,她感到既快乐又充实。

  楼上楼下转了一圈,记者发现,这里不仅有舞蹈排练室,还有书法室、健身室、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社区书记兼主任张亚军告诉记者,公益活动几乎月月都有,居民们不但给志愿者点赞,还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咱们社区的公益活动是志愿者‘扛担子’。每逢节假日,他们就穿着红背心来志愿服务,很受大家的欢迎。”张亚军说。

  志愿服务让老社区里有了“公益套餐”。在渭南,社区里的一次次志愿服务和一个个温情瞬间,不仅传递着社会的温度,也体现着文明的价值。

  如今,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志愿服务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渭南市民熟知和接受,活跃在大街小巷的志愿者已成为秦东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截至目前,渭南市志愿者登记在册人数已达到 23.5万人,注册志愿服务队2437支。临渭区解放街道新世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社区;雷振民被命名为全国最佳志愿者;20名志愿者、5个志愿服务项目、5个志愿服务团队和5个社区受到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等部门的联合表彰。

  徜徉在新时代的春风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正在让古老又年轻的渭南焕发勃勃生机。(记者 郑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