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要闻 > 聚焦陕西 > 正文

社区,不仅仅需要“热心肠”

——聚焦城市“微管理”

时间:2019-06-20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苏琳

  

红专南路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 通讯员 赵燕摄

  6月19日,红专南路社区的老人们在社区老年大学阅览室读报。 记者 韩承伯摄

  6月18日,闫中华(右)给中石油吐哈油田社区工作者传授社区建设经验。记者 韩承伯摄

  红专南路社区的老人们(6月14日拍摄)。 记者 韩承伯摄

  核心提示

  ■ “最开始,大家并不清楚社区的职能是什么。”“干着干着就发现,社区工作太重要了,老百姓太需要了。”

  ■ 倾听老人们的呼声,注重老人们的需求。在逐个解决老人们生活难处的同时,系统性地解决老人们面临的困难。

  ■ 党组织凝聚社区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解决居民生活中最为关心的问题,才能让社区成为居民生活的大家园。

  在西安市,红专南路社区 “红”得不得了。它是全国文明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获得了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等160多项中央、省级和市级荣誉,不仅国内众多城市的管理者前来学习调研,澳大利亚、新西兰、津巴布韦等国家的政府、政党人员也前来参观……

  红专南路社区为什么这么“红”?这里如何成了居民温暖的“家”?对城市“微管理”有什么启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红专南路社区进行了采访。

  1

  居民意见不少,

  社区到底搞得怎么样?

  6月14日上午,3位老太太坐在红专南路社区的长椅上聊天。记者和她们一接触,就听到了几位老人正在聊对社区工作的意见。

  70岁的唐秀芳老人说:“我除了周末都是一个人在家,一天下来要给自己做3顿饭,又麻烦还经常得吃剩饭,如果能有个社区食堂就好了。”

  72岁的吴阿姨也发出同样的感慨:“我也不想每天做3顿饭,有时候就和熟悉的老太太‘变工’:中午我到你家吃,下午你到我家吃……”

  唐秀芳老人说,社区过年都要请独居的老人去包饺子,自家孩子过年其实也就回来待一会儿,自己实际上也是独居,挺想到社区和大家一块儿包饺子去,却从来没有受到过邀请……

  吴阿姨还认为,应该推出更多的敬老楷模。“我家楼下有位80多岁的老人,儿子也60多岁了,但儿子一退休就每天过来带父亲散步、给父亲做饭,一天都不落,真不容易。”

  看来,居民意见不少,这社区到底搞得怎样呢?

  在社区办公室,记者见到了66岁的社区主任闫中华。他一一回应了老人们的意见。建食堂的事儿,社区早就开始行动了。 “由于遇到了一些困难,可能老人们还以为这事儿‘黄’了。去年终于解决了场地问题,目前正在引天然气,预计半个月后老人们就可以到养护院吃饭了。”

  闫中华说:“由于条件有限,以前社区过春节包饺子时,主要邀请的是长期独居的老人,由于儿女不能一直陪在身边的‘准独居’老人太多,所以很多实际独居的老人未被邀请。我们将在扩大餐厅后实现大家这个愿望。”

  闫中华说,我们还知道老人们希望能像农村过年一样,全村人聚在一起就餐。即将开张的养护院地方不小,将来也能把所有实际独居的老人请到一起吃年夜饭,场面也一定温馨热闹。

  当听到自己的意见被接受,建议和愿望将要实现时,唐秀芳老人和她的“闺蜜”们开心地笑了起来。

  2

  “他们太需要社区了,社区工作太重要了”

  红专南路社区为何能如此倾听老人们的呼声,注重老人们的需求?从社区一成立就任主任的闫中华在记者面前打开了话匣子。

  2001年8月,当时还是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职工大学校长的闫中华转任红专南路社区主任。这是西安市成立的第一批社区之一,代替了以前一般由“大妈”们领衔的居委会。

  “那时候的社区,下岗工人多,老年人多。”闫中华感慨道。当时社区内有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陕西石油化工机械厂等企业的2000多名下岗职工,他们过半都住在社区办公所在地红专南路小区。

  “最开始,大家并不清楚社区的职能是什么。同时期成立的其他社区里,有些工作人员长期不知道该干什么。”闫中华说。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为大家服务好?闫中华想:要让大家感觉到,遇到困难还有社区这个“家”在。“原来有人去世,后事往往有单位帮忙操办。现在职工下岗了,社区就给逝者发讣告、上门慰问家属,主动承担一些职能。”闫中华说,“干着干着就发现,社区工作太重要了,老百姓太需要了。”

  最打动闫中华的,是老年人的期盼。“一些退休老人,孩子不在身边,一生病,或者老两口都生病,一点小小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见了我直流泪。”

  “2007年,一位退休老人给我说,他一个月没下楼,老伴去外地了,自己吃不到饭……我说你怎么不早点给我说,老人说你们还能管这些问题?我说,我起码可以派人给你买菜,买面条送上门。”闫中华说。

  在逐个解决老人们生活难处的同时,如何系统性地解决老人们面临的困难,是全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共同难题。

  上海市在2005年提出了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探索出了长者照护之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两种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启动了社区“养老顾问”试点。作为我省社区建设的领先者,红专南路社区是如何做的呢?

  起初,社区找了一位刚退休的女职工,专门解决老人们的应急性困难。但是因为没有专门的地方,也没有资金,每个月只能给她发两三百块钱的工资,3个月后没能坚持下来。

  闫中华他们没有放弃,计划着从硬件开始,建一个真正为老人们服务的地方。“我们把放康复器材的房子用了,又定了个制度。西安市雁塔区民政局建议我们把这个叫居家养老服务站。”

  这是西安市第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站。

  现在,红专南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从一间房子发展成了4层楼,已经改称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平时有小病可以在这里看。这里即将升级为居家养老养护院,半个月后老人们就可以到养护院的食堂吃饭,也可以在这里住。

  3

  化人育人,也是社区的责任

  现在,红专南路社区的“孝子”越来越多,除了社会风气好转的带动和他们自己的努力以外,社区的工作也功不可没。

  自红专南路社区成立后,就有了残疾人协会,先后修建了残疾人坡道,建立了“1对1”帮扶制度。“后来,无论残疾人住在几楼,我们都将扶手安装到他所在的楼层。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持续努力下,这里形成了关爱残疾人的风气。”闫中华说。

  2008年,红专南路社区弘扬孝道,表彰“好儿媳”,把“好儿媳”的事迹在公告栏里公布。“一位老太太对我说,这个搞得好,我儿媳本来对我不好,你们表彰了‘好儿媳’,她对我比以前好了。”闫中华说。

  化人育人也是红专南路社区的重要工作。闫中华认为,“社”代表着信仰,代表着价值观。农村有村规民约,城市的社区也应该有共同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社区非常有必要。

  表彰“好儿媳”,只是红专南路社区“家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社区的一部分。在家风家训建设中,这里不仅推出了社区大家庭的家训,厚德孝悌、爱家惜福,而且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对租房住的居民与 “原住民”一视同仁。就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般地渗透到了社区的角角落落。

  红专南路社区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文化养老”的概念。目前,这里有民族文化交响乐团和管弦乐队,还有两个合唱团,两个舞蹈队,一个门球队,而且和长庆油田西仪服务处合作办起了老年大学。2019年年初,社区的民族文化交响乐团在“西安年最中国”活动闭幕式上演出了两个节目,让许多观众为之震撼。

  在这样一种氛围中,社区出现了全国道德模范丁水彬等“孝子”“好人”,其他生活中被人们所称道的“孝子”“好人”更是比比皆是。

  西安市雁塔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骆辉说,红专南路社区用“家文化”引领社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家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支部党员发挥了带头作用”

  红专南路社区能让大家比较满意,能获得这么多荣誉,党组织发挥了带头作用。

  “社区成立后,大家都有着殷切的期望。”闫中华介绍说,“我们要依靠党组织。但是党员的组织关系不在这里,于是我们就成立了党建联席会,把驻地单位的组织部也纳入了党建联席会。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开展组织生活了。”

  闫中华说,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当年生产的是精密仪器,许多车间工人都是大学生,居民里还有许多人曾经是厂长、处长、经理等,“能人” 很多。把大家组织起来,这样党组织就有智慧、有力量、有凝聚力。

  2002年,红专南路社区建起了西安第一个社区党组织。从那以后,退休的社区住户党员组织关系大部分转了过来。2003年,社区成立了党委,目前有375名党员。

  红专南路社区以楼宇为单位,每500户左右设一个党支部,一共建了9个党支部。有的支部的党员分布在四五栋多层楼里,也有的一栋高层就有一个党支部。

  红专南路社区的党支部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

  2017年,社区内的西安邮电学院小区有位独居老人病倒了,党支部书记赶过去把人送到了医院,还给老人送饭。闫中华说:“党支部的党员也都去帮忙,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支部党员们发挥了带头作用。”

  “尤其在调节矛盾上,让社区党支部的党员去给居民做工作,因为本来就认识,年龄也接近,工作反而好做。老人们有时候一些事情想不通,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把事情一说一开导就好了。”闫中华说。

  现在,红专南路的社区党委也接受转业军人和大学毕业生转来的党组织关系。闫中华认为,党组织关系转到社区更好。

  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文明办主任关相林说,红专南路社区通过发挥党组织作用,解决居民生活中最为关心的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生活等问题,办好了一件件实事,解决了一个个难题,使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与日俱增,让社区成为居民生活的大家园。

  手记

  一花独放不是春

  社区是城市的基层单元。城市居民幸福不幸福,要看社区;国家、社会有没有凝聚力,一定程度上也要看社区。

  多少年来,不少人曾经对城市生活有保留看法,甚至想远离城市。一是因为城市小区往往远离自然,缺少绿;二是因为城市小区、社区的人情淡漠,缺少爱。城市社区曾经缺失了很多东西,部分原因是我们的社区建设、社区服务起步相对较晚。

  社区和小区,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关系着居民的综合素质,关系着人们能不能真正爱这个城市,关系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社区工作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从红专南路社区来看,社区工作中,“爱”更为重要。真正能安人心,让人们安居乐业的,是社区的服务、社区的和谐、社区的爱。

  一个红专南路社区当然不够,我们需要一百个、一千个,甚至更多这样的社区。

  社区工作如此重要,因此,对社区主任、社区工作者个人素质要求应该更高,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应该更大。但恰恰在这两方面,情况不容乐观。

  目前,西安市的社区工作人员普遍反映待遇太低。社区不好留人,也影响了“能人”的进入。闫中华建议进行政策创新,提高社区干部待遇,将能力强、有热情、能安心的干部配到社区一线。

  同时,城市社区的人口往往是农村社区的十倍、十几倍、几十倍,社区建设的硬件投入却不成比例。还有一个问题:一些商品房小区,就没有给社区建设预留房舍、空间……

  红专南路社区确实“红”,这里让我们看到了“爱”的力量,看到社区建设可能达到的效果。但是一花独放不是春,何时能从“一花独放”到“满园春”?我们的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观察

  好的社区能“孵化”更多的爱

  与红专南路社区相伴的,还有一支著名的志愿者队伍。

  2011年春,为了更好地帮助社区的残疾人士,红专南路社区负责残疾人工作的王勇江在医疗界寻找着残疾人康复的好办法,最终找到了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的中医康复团队。

  2011年5月,红专南路社区和交大一附院签订协议,约定每半年由知名康复医生邓景元带领康复团队来社区举办一次康复义诊。

  邓景元以中医针灸结合康复医学理论治疗脑血管病、脊髓损伤等为专长。虽然参加第一次义诊的只有不到10位患者,但是看到大家重新燃起了康复希望的眼神,邓景元决定将原来约定每半年一次的义诊改成每周一次。

  从此以后,邓景元每周都带两名康复治疗师来到社区,为患者做治疗。不错的疗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病人前来看病。目前,邓景元志愿者团队已经扩大到200人,医护人员除了有来自交大一附院的之外,还来自西安、宝鸡几家医院的。他们已经坚持了8年。

  红专南路社区和西安市雁塔区政府都在关心着这支志愿者服务队。据悉,雁塔区政府给志愿者队伍每年2万元的交通费。为了让志愿者们能按时吃饭,2012年,红专南路社区专门腾出来一间办公室,将之改造成厨房,组织志愿者和居民轮流为义诊队伍做饭。

  8年来,邓景元志愿者服务队在红专南路社区的义诊对象已经远远超出了本小区的居民,更有从甘肃省天水市来这里“享受”高质量义诊的病人。

  邓景元说,除了想让全社会知道中医康复的价值和潜力,更是因为红专南路社区的服务、社区的配合、社区的氛围、社区的互动,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了服务社会的价值和幸福。

  “好的社区能‘孵化’更多的爱。”邓景元说。(记者 韩承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