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要闻 > 聚焦陕西 > 正文

春风拂大地 硕果满枝头——绽放在三秦大地上的文艺之花

时间:2019-12-11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张宁宁

新编现代眉户剧《第一书记》在农村演出现场。 记者 赵晨摄

  人民创造文化,文化反哺并滋养人民。

  当下,在这场世界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成效最佳的脱贫攻坚斗争中,文化领域的扶贫作用不断凸显。

  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

  文化扶贫,说到底就是要用文化提升群众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鼓起他们的精气神,帮助他们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前进。

  近年来,随着惠民下乡演出的持续开展,一场场情景剧、一台台小品、一个个快板在铜川大地上接续激情上演。这些讴歌人民群众奋发向上、励志脱贫的作品,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他们用发自内心的掌声表达对文艺工作者的感谢……

  群众走进微电影

  12月4日中午,宜君县哭泉镇马前尧村放映室里座无虚席,数十位村民纷纷议论着即将播放的微电影《孙小军的一天》。而与以往“宜民讲习所”播放视频教材不同的是,今天这部微电影的主角也来到了播放现场。

  被当地群众誉为“励志哥”的孙小军,因父母、妻子3人分别患有不同种类的重疾,还有一个孩子正上小学,他每天都是在家里、地里忙得团团转。尽管事多得干不完,但自村上开办“宜民讲习所”后,他还是挤出时间参加了6期集中学习。

  “以前上学要自己掏钱,现在免费走进课堂学知识,机会多难得!看了微电影《老张和二蛋》后,我觉得老张和二蛋能脱贫,那我也一定能脱贫!”孙小军说。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村镇县三级帮扶下,通过养猪、种植玉米和核桃树、打零工等多种途径,孙小军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2016年底,他家年收入已达到4万多元,当年他就主动提出退出贫困户。

  “过去,总在课堂上看别人的故事,没想到,今天这微电影让我也当了一回主角。我相信只要大伙儿坚定信心,不懈努力,每个人都会过上好日子的!”孙小军说。

  “在拍《孙小军的一天》这部微电影之前,我们从来没有采用过纪录片的形式。当时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们就采取这种形式,把昔日的贫困群众孙小军自强不息撑起贫困家庭的故事完完全全、不加任何修饰地展现给全县群众,后来看效果还挺好。受他扶志扶智故事的影响,不少以前村里的懒汉如今都变勤快了!”宜君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兼微电影导演、编剧张鑫说。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宜君县委主要领导充分调动全县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通过文艺工作下基层帮扶、与贫困群众零接触,亲身经历在脱贫工作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深入挖掘脱贫攻坚工作中发生的典型故事,以小品、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创作出以扶贫干部和励志脱贫群众为主角的文艺作品,再通过文化活动展演、汇演、文艺小分队下基层演出等形式,让贫困群众从思想上转变,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

  “我们的‘宜民讲习所’每一期微电影都会围绕脱贫攻坚、乡风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等凸显时代主题的内容,以宜君人和事为素材,由‘草根’编剧创作剧本,‘草根’导演和演员进行拍摄。创作的微电影虽然没有明星捧场,但本土本色、本腔本调且略显粗糙的表演,却更加吸引宜君人,群众看着亲切、看着实在、看得明白,备受教育。”宜君县委宣传部部长郭海军说。

12月3日, 耀州区华原演艺中心演员带着精彩的节目走进耀州区庙湾镇柳林村,300余名观众掌声、笑声此起彼伏。 记者 赵晨摄

  一扇门里故事多

  “真没想到,我家的脱贫故事被剧作家改编成扶贫小品,还上台演出了!”12月5日,在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北神沟村贫困群众张和芳崭新的楼房里,谈起近年来家中的变化,满脸兴奋、难掩激情的她瞬间打开了话匣子。

  因为丈夫很早去世,张和芳一人拉扯儿子和女儿长大,全家7口人挤在3间旧瓦房里。3年前女儿考上大学,每年的学杂费又让这个原本就拮据的家庭日子过得更加紧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张和芳家被列为贫困户,印台区扶贫开发局的同志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并鼓励她利用扶贫建房补贴政策建新房。扶贫局还给她送来苹果树苗,帮她发展产业致富。通过大家的帮扶,张和芳家的日子慢慢好转……

  第一时间,这个暖心的扶贫故事被细心的印台区红土镇农民作家肖茂红发现并写成了报告文学《在那些搏击贫困的日子里》。随着故事在印台区广泛传播,印台区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文艺爱好者郗金定,又把这个故事改编成扶贫小品《推开这扇门》。

  “2018年3月,印台区‘故事会·朗诵会·读书会’活动在全区广泛开展。恰好,我看到肖茂红的报告文学《在那些搏击贫困的日子里》。结合实际情况,我随即改编创作了扶贫剧本《推开这扇门》,通过小品的形式讲述脱贫故事,可以让更多的人直观感受扶贫面临的问题和现状,让大家看到帮扶干部深入群众,帮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感人事例,鼓舞更多的人依靠奋斗获取幸福。”郗金定说。

  在小品中,扶贫干部给张迎芳残疾的儿子送来了轮椅,请来专家讲解果树管理技术,送来苹果树苗、花椒苗还有防雹网、灭虫灯,还请来医生为他们诊断病情……

  在现实中,“张迎芳”的人物原型张和芳在党的扶贫好政策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建起了新房,发展新产业。2017年底,她家脱了贫,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久前,张和芳的女儿大学毕业,经帮扶干部帮助介绍,到陕西高速集团一个收费站工作,她家的日子越来越好。

  “《推开这扇门》通过小品的形式呈现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奋力脱贫的场景,让人耳目一新。这样的文艺作品接地气、冒热气,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让群众受到更多的鼓舞。”印台区印台街道办主任助理王誉杰说。

  除了推出《推开这扇门》这个扶贫小品之外,印台区充分利用“故事会·朗诵会·读书会”的形式,邀请区级“一强四好”示范户罗贤文、王石凹街道办苟村第一书记贾学红等分享自己的扶贫故事;开展“印台故事巡讲”“讲述印台脱贫故事”等活动20余场次,形成了“人人讲印台故事”的浓厚氛围,干部群众整体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为促进全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1月25日,由铜川市文联,印台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扶贫局联合举办的铜川文艺界脱贫攻坚采风活动走进印台。图为文艺工作者向棋盘中心小学学生讲授绘画技巧。 记者 杨光摄

  “五个一”工作法强动力

  12月3日上午10时,冬日的沮水河边空气清冽,河边的简易舞台上,眉户剧《第一书记》唱腔婉转深情。现场300余名观众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第一书记》说的就是身边事,我们看得懂、听得明白,心里热乎乎的。我要像戏里的贫困群众一样,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柳林村贫困群众巩汉荣激动地说。

  《第一书记》是耀州区华原演艺中心新编的现代眉户剧,全剧以渭北高原疙瘩村积极脱贫致富为示范,以主人公第一书记王爱民为楷模,讲述了他3年里坚持驻村,并与村两委会一起团结奋进,向贫困宣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感人故事。经过一年多的打磨,《第一书记》将耀州贫困群众的脱贫事例不断进行艺术加工提升,并融入演出中,运用多种表演方式向群众宣传各项惠民政策,既扶贫又扶志。

  “这次走进庙湾镇柳林村文化广场,没想到一下来了这么多观看《第一书记》演出的乡亲。”耀州区文联副主席何晓菁说,该剧情节完整、矛盾冲突激烈、语言表达精准。因为“农”味十足,所以演出效果生动感人,鲜活的脱贫案例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耀州区立足当地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优势,创新提出“五个一”工作法,通过以文化人立志、党员示范引志、典型引领崇志,凝聚自强不息、向善向好的正能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和精神动力,推动物质精神双脱贫。

  抓住一个关键,该区抓住文艺创作这一关键,区文联组织作协、民协等基层协会多次深入贫困村采风,引导基层文艺爱好者推出接地气、感染力强的文学作品,在微信平台展示后结集为文学集《耀州区“八星励志”扶贫扶志文学作品集》,将全区脱贫故事进行汇总,编成《耀州脱贫故事》一书,免费向全区7179户贫困户发放;巩固一个阵地,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沮水微澜”的强大影响力,选登脱贫攻坚优秀文学作品100余篇,创作出《母亲是中华》《领航新时代》等原创歌曲;打造一个品牌,搭建更广泛的朗读平台,持续擦亮“耀·朗读”品牌,线下指导举办朗诵会、“不忘初心励志脱贫”专题朗诵会等10余场,线上坚持每周推送;组建一支队伍,组建新时代文艺志愿者队伍,引导基层文艺爱好者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开展志愿服务、文艺汇演、文艺采风等活动,让群众在欢歌笑语中了解脱贫政策、树立脱贫自信;开展一系列活动,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八星励志”扶贫扶志表彰等活动,组织“红心向党”群众歌会等文艺演出100余场次……

  为时代而作,为人民而歌。

  在这场脱贫攻坚的硬仗中,铜川市文联、市作协、市文艺家协会等单位的众多文艺工作者主动参与、积极行动,通过文艺、文化、文学的力量,引导贫困群众明理、励志、感恩、奋进,激发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激情。他们,以文艺的影响力助推脱贫攻坚,以文化的感召力服务脱贫攻坚,以文学的创造力描绘脱贫攻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讴歌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