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要闻 > 聚焦陕西 > 正文

为每个人敞开博物馆这所“大学校”

时间:2020-01-15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苏琳

  

西安博物院举行“同唱祖国好 共圆中国梦”活动。 资料照片 袁景智摄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习近平

  唐长安城的小雁塔在矗立了千年之后有了不一样的守望。作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在那句“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嘱托中有了不一样的景致。

  一眼即千年

  让每件历史文物都得以妥善保管

  2015年2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市调研。在西安博物院,习近平观看了西安都城变迁图、隋唐长安城模型、青铜器及汉唐金银器文物展、汉唐代表性雕塑与唐三彩文物展,听取了古代丝绸之路和长安历史文化等介绍。他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5年来,西安博物院的干部职工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文物保护和研究开展得有声有色,把展览办得引人入胜,把文物承载的历史故事讲述得深入人心。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西安博物院游客参观量稳定增长,累计接待游客近400万人次,同比增长51%。

  1月6日,西安博物院院长余红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的内涵,深刻阐述了当代博物馆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5年来,西安博物院在不断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同时,积极推动公众教育事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常态化公众教育和与社会合作的公众教育三位一体的公众教育格局。”

  左手历史右手科技

  让历史文物活起来动起来

  西安,古称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的3000多年中,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西安成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西安博物院依托院藏的110742件(组)文物重现古都西安的厚重历史。

  走进西安博物院,这座园林式的博物院里历史古建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在5500平方米的陈列展区,精美的文物通过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生动地诠释了古都西安的发展变迁。

  隋唐长安城沙盘是西安博物院基本陈列“古都西安”的核心展品,建成于2006年,由1∶1500的实木沙盘模型和数字投影系统组成,依据当时隋唐长安城考古的研究成果制作。2017年,西安博物院完成了对沙盘的提升改造,吸收了近年来考古和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院藏隋唐长安城的精品文物,选取约90个有关隋唐长安城沙盘模型点位,穿越时空,对关中自然地理环境、周秦汉唐及宋元明清城市格局演变等进行了专业性解读。据这里的讲解员说,这件模型是观众喜爱的热点展品。

  厚重的历史为西安这座古城遗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古籍更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西安博物院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古籍藏量十万余册,有37部珍善本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古籍数字化保护项目作为西安博物院文物保护利用的重点项目,旨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古籍保护利用结合,实现古籍再生,逐步实现文物数字资源共享,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西安博物院更加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基础文物的保护与管理、重要文物数字化保护与成果共享。5年来,一批又一批珍贵的文物得到妥善保护,长期存放于库房之中的文物逐渐与公众见面。小雁塔塔基科技保护工程、荐福寺古建筑群保护维修工程如期完工,小雁塔的历史文化片区改造也在稳步推进中。

  李文环是西安博物院的志愿者管理专干。就在上个月,她为西安博物院捧回了在全国博物馆系统备受关注的十佳博物馆志愿者项目奖项。对于最近5年来西安博物院的发展变化,李文环的感受是博物院的环境越来越美,文物展览加进了更多高科技手段,公众对于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

  近年来,西安因为厚重的历史和浓浓的中国风成为风靡全国的网红城市和旅游目的地。西安博物院正随着时代的进步,通过一件件文物,生动形象解读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成为游客来西安的必游之地。

  以史为鉴知古今

  让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更多心灵

  李燕,西安博物院宣教部部长。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她正在博物院撰写西安博物院社会教育方面的演讲稿。对于这次“偶遇”,李燕感慨地说:“总书记的殷切希望让我们西安博物院社会教育工作干起来更加有底气、有动力。”

  “来,把手放在这里,你能摸到什么?”1月6日,一位老师亲切地把一位盲人儿童的手放在一个仿制的青铜器上。

  “哇,好胖。好像有个圆圆的眼睛。”孩子惊喜地说。

  “你真棒。这件青铜器叫饕餮面提梁卣,是西周时期的一件器具。你摸到的是它正中心的饕餮纹。饕餮是龙的九子之一,特别贪吃,吃天吃地,最后吃掉自己的身体,只剩头部。”

  在西安博物院,这样的尝试和对话很常见。博物院定期邀请特殊儿童来参观,让他们触摸历史。这里,是普通人的课堂,也是特殊人群学习知识的特殊学校。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西安博物院牢记嘱托,通过文物外展、文物进课堂等一系列社会公众活动,使这所“大学校”的门开得更大。

  翻看近5年的西安博物院的文物外展目录,西安博物院珍藏的文物先后亮相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秦汉文明展”、瑞士“中国陕西出土文物展”、日本“大遣唐使展”、故宫博物院的“梵天东土——并蒂莲花展”、清华大学博物馆的“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等。馆藏文物先后赴30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参与国内外文物交流展览146个,参展文物2569件(组)。这些馆藏精品文物带着西安的历史记忆,传递着中华文明的声音。

  如今的西安博物院已经不局限于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文物进课堂等一系列社会公众活动让文物背后的故事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浸润公众的心灵。

  作为陕西为数不多的为公众教育开辟专属空间的博物馆,西安博物院重点打造的“乐知学堂”每天向公众开放,并开发了一系列因材施教的体验项目。2019年,“乐知学堂”共开展100场精彩纷呈的社会教育活动,比2018年增长16.28%,比5年前翻了三番。目前,“乐知学堂”在创新活动与紧扣社会热点方面亦有不俗的表现,如“同唱祖国好 共圆中国梦——升国旗活动”“彬彬有礼中国人”“我的城市我的家”“穿在身上的历史”“大唐印色”等,受到游客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围绕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西安博物院开设主题展览并策划了主题活动“我来守护长安城”,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直线飙升。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在陕西这片充满着历史感的土地上,每一座博物馆都收藏着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传奇。在这里,一眼即千年,当博物馆向每个人都敞开大门,这所大学校必然给予每个人以民族的自信和力量。(记者 郭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