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要闻 > 聚焦陕西 > 正文

瞬间凝固的深情

时间:2020-03-10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苏琳

  在庚子年初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无数感人的画面、感人的故事,它们都为战胜疫情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些将永远定格在时空、定格在人们记忆里的珍贵场景,不仅是我们的战“疫”之路,也是生活与历史的记录。在此,本报特别从全省的优秀纪实照片中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并邀请我省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士撰写相关短文,图文并茂,带领读者充分感受战“疫”的不易与艰辛。

  查房

 

查房 3月4日下午,西安交大一附院援武汉国家医疗队队长施秉银,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7病区查房,鼓励患者坚定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出院。 

  看不见你的面容,却见到了你的关切,感受了你的温暖,领略了你的仁心。白衣天使雕琢成一座汉白玉像,在荆楚地上,在黄鹤楼前。

  没睡过一个好觉,没吃过一顿香饭,没和亲朋来一次团聚——唯期疫情去,何惜一己劳。 所爱皆病友,所想皆病疫,所跑皆病房,所问皆病况。所循者科学,所思者突破,所最最珍惜者,乃生命。你说:“挽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医者仁心,是之谓也。

  你来自西部,西出昆仑东入汉,医高华岳功摩天。面对新的病毒,苦无奇方医恶疾,独操仁术救人危。你和你的团队有“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的追求,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境界。

  这不是别的,正是中华民族的大气象。(摄影 刘炳圻 文字 肖云儒)

 

大地 2月28日,咸阳市淳化县卜家便民服务中心西沟村,村民利用雨过天晴的有利时机,深翻土地、施肥,准备适时播种。 

  大地

  我曾经长久地匍匐在大地上,所以,我现在有理由写出,这关于大地的诗行。这是阿赫玛托娃的诗。

  疫情还在肆虐,虽然似乎一日轻于一日,但是要彻底消退,大约还得一些时日。

  这是淳化,农业大县,位于渭北高原旱腰带。这里是中华农耕文明最初开始的地方之一,仲山高耸,泾水奔流。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刀耕火种,开始农耕第一犁。对土地的眷恋,对五谷神的敬畏,是渗透到我们民族骨子里的东西。看呀,肥沃的土地上雾气升腾,杨柳风吹拂着山岭。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人们已经开始耕作了。有一首歌,把这土地叫作“希望的田野”,而民间更有一句俗语,叫作“有苗不愁长,没苗泪汪汪”。不管地陷天塌,人类总还要生活。只要种子不死,秋后万斛归仓。我赞美劳动者,赞美每一次播种和收获。(摄影 张西平 文字 高建群)

  疫情下的“家庭婚礼”

 

疫情下的“家庭婚礼” 1月25日,大年初一,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日子里,在海南工作的袁琛带着同在海南工作的孙婧回到西安,在家中举办了一场别样又有意义的家庭婚礼。 

  天上有日月,人间分男女,所以爱情是一条不分季节的、刀山火海不可阻挡的、昼夜奔流不息的、永远不会封冻的大河。一切文明,都因爱情而发芽与派生、延续与升华。

  印象里,瘟疫始终伴随着人类,大概一二十年出现一次吧,区别只在严重程度和传播范围的大与小。这一次武汉暴发疫情,因了城市超大、人口密集且流动性大,导致战时状态,让全体国人过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庚子年春节:宅家不出,交际中断。要不是日落月升,似乎地球都停止了转动。但是日子还得往前过,除了医生救人十万火急外,食品物流、医院速建、口罩赶制、药品研发以及警察治安,等等,必须昼夜运转。爱情之钟更是永不停摆,比如这对新人的婚礼,让我们感慨生命力的强大与美好——

  稍觉遗憾的是没有了奢华场面,让酒店少了一点利润,家庭少收了一点礼金,可是在爱情面前,这又不足挂齿了。(摄影 袁景智 文字 方英文)

  寂静的城

 

寂静的城 2月15日,航拍西安钟楼,一座寂静的城。平时车水马龙的钟楼盘道也安静下来,钟鼓楼广场和开元商城门前的广场上也没有往日的人来人往。 

  我有几年都不进城了,因为人多,路绕,车难停。整个城里都成了风景区,反倒和自己没有关系了。进城成了一件很迷茫的事情,哪里吃饭,何时出发,都要预谋。早几年去城里也计划,到邮电大楼买手机,到世纪金花看看东西多贵,到开元商城买个鞋,再吃个麦当劳,回到家里揉脚喊累,算计花了多少钱,觉得这是一年里家庭的应有之意。没有诗意,但是充实饱满。

  人总会漠视日常性的存在。所谓诗意的栖居,通常被理解为一定要人少。要找的人,也总是在灯火阑珊处。病毒从斜刺里杀出来,城里城外的人都宅在家里,城市没有人声,没有车流,没有诗意。咳嗽对每一个人都是惊雷,37摄氏度对每一个人都是生死分界线。命运在敲门,出去还是回来,成了一个问题。我们是被隔离的个人,又是彼此传染的同类,我们何以如此?又该如何重启未来?真心希望能再启晨钟暮鼓,我们所有人都能打开大门,肃听,我们自责,我们反省,我们祈祷!(摄影 赵晨 文字 王朝阳)

  舍不得你的人是我

 

舍不得你的人是我  1月26日上午,西安交大一附院11人组成的援湖北医疗队即将出发。临行前,护理部主任辛霞抱着医疗队里最小的护士陈萍叮嘱:“防护好自己,平安回来。” 当天下午,1994年出生的陈萍和来自全省51家医疗机构的136名队员一起,组成陕西省首批援助湖北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医疗队,飞抵武汉执行救援任务。 

  孩子,此刻你一定记得初入医学学府的庄严宣誓: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此刻,你为使命勇往直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智者强调的是同理心,而医者仁心,更在于心怀同理心。同理同情,顾念怜惜。此刻,为既是医护又是战士的你送行,惜别依依,艰难沉重,但我们须坚韧坚强。拥抱你,让心与心以最近的距离靠近,千般担忧,万般牵挂,在和你一致的心跳里。我把眼泪忍住咽下,只为看清你的坚强模样——我孩子般柔弱又刚强的女战士。万语千言汇成一句嘱咐:此去征程,你要防护好自己,孩子,我盼你平安归来。(摄影 杨小兵 文字 陈毓)

  心愿

心愿 2月4日清晨,西部欣桥农产品物流中心蔬菜大厅,戴着红色卡通口罩的钱娅妮正在分装大白菜。虽然每天凌晨3时起床,工作很辛苦,但依然能从她戴着口罩的脸上,感受到她灿烂的笑容。 

  白菜,是家常菜,叶青,梗白,如青青子衿。熘、涮、炖、煮,炒食,入汤,腌渍,俱是可口。早年冬日,谁家墙根窗下,没些冬储白菜,调剂全家饭食。百菜不如白菜,其价格贵贱,是居家的“道琼斯指数”。白菜稳,则民心稳。

  白菜寻常,卖者寻常,买者亦寻常。只是庚子正月,疫情之下,寻常亦是不寻常,当每一棵白菜,在子夜启程,穿过空寂街巷,然后,在春光中,抵达百姓人家,再被做成饭食,果腹之余,暖心。坚定且有力地活着,是市井的烟火,在平凡处绽放的璀璨。

  今之白菜,古人称“菘”,因其“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饮食之中,文化在传递,气节亦在流淌。所以,即便口罩遮颜,依旧知你笑颜,因为,白菜如花,明媚生活。(摄影 赵晨 文字 贾妍)

  窗外

窗外 2月2日20时20分,西安市南二环附近一小区,10岁的张洛嘉戴着口罩站在窗边,本该车水马龙的南二环此刻非常宁静。这个年对于他来说很不一样,因为疫情,家人放弃了出国旅游的计划,很多天没有出门的他只能每天在家学习、看书、搭乐高。 

  2020年2月2日,人类纪元里罕见的数字对称日。因为谐音是“爱你爱你”,这天也是千年一遇的爱情浪漫日。据说这天在民政局预约领取结婚证的人都爆满了。

  因为这场疫情,所有人都戴上了口罩,被困在家里。

  定格在2020年2月2日20时20分的这张照片里,戴着口罩的孩子透过窗户看到的南二环高楼冥寂,人车空荡。往日的红尘滑入浩大的静谧。没有月亮和星星的世界被一种病毒吞噬了喧哗,缄默如被施咒。

  花开花谢。月圆月缺。生老病死。树木枯荣。自然的变化缓慢而极速。一切都有答案,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

  宇宙有太多的黑洞,自然有太多的法则。在自然和生活面前,我们还不懂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我们还都是孩子,从未长大。

  好在,初春的夜晚,窗外灯光依旧灿然明亮。天地交融间,路边的树木静静萌发新芽。那簌簌的破土声仿佛在揭晓我们苦苦寻找的答案。

  是谁说的,春天驾着马车来了。(摄影 张杰 文字 韩霁虹)

  线上授课

线上授课 2月17日,铜川市第一中学的一名老教师利用学校教室里的多媒体一体机,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学生们线上讲授物理课。 

  空荡荡的教室里,板凳齐整整地摆放在课桌上。讲台上,一位老师背对着课堂,正在板书物理公式,身后无人,却让人感到他一定相信他背后的教室里,坐满了自己的学生。面对这个场景,我忍不住落泪,不为别的,就为这位老师的敬业。对那样的背影,我太熟悉了。我也曾坐在那样的教室里听讲,老师板书的时候,也是那样的背影。看不见老师的面容,我却能想象他的表情一定充盈着温暖。

  今年春天,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学生无法正常开学。所有人被要求宅家抗疫,作为老师,当然也不例外。但是,他是老师,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不可能宅在家里享受安闲。老师们被要求视频上课,按说在家里照样可以完成。这位老师却要“逆行”,离开家,冒着春寒和疫情,只身走进教室,像往常一样给学生上课。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视频教学能出逼真效果。只此一举,一位师者形象巍然屹立。我相信,此情此景,一定会在每一位学生心里定格!(摄影 马克 文字 孔明)

  点赞

 

点赞 自大年初二接到命令,西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新城大队“85后”民警刘亦磊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检查点。他的妻子在西安市急救中心工作,同样坚守抗疫一线。他们把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父母,20多天里,两人只能通过微信视频交流。2月17日晚上,小刘的妻子趁着轮休,开车给丈夫送去换洗的衣服,还有他爱吃的鸡腿。临别,小刘给妻子敬礼,妻子给他点赞。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医、警是抗疫前沿的两大主体,刘亦磊夫妇就是这样一个组合的家庭的典型代表。因为爱,妻子抽空去看望依然坚守岗位的丈夫,因为大爱,刘亦磊向妻子敬礼,同时也在致敬医生,致敬千千万万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斗士们。

  为了防止疫情扩散,为了守护一方平安,西安公安万余名民警抛下家中老幼,奔向抗疫一线。英勇无畏的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治安巡逻、卡点守护、走访摸排、打击犯罪的最前沿,他们始终披星戴月,与危险同行。

  我们无法忘记,全国有一些警辅人员在战“疫”中献出了宝贵生命,西安市公安局灞桥分局民警乔锦仁也永远倒在了疫情防控的岗位上。但是,“疫情在前,警察不退”,公安民警将始终以“护卫人民,生命为重”的责任,用忠诚诠释“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摄影 张辰 文字 唐淑惠)

  点亮

 

点亮 2月21日晚7时许,西安市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一名工作人员戴着口罩从大雁塔前经过。 

  如果每一座城市都有灵魂,那么长安的灵魂一定安放在大雁塔,武汉的灵魂一定飘荡在黄鹤楼。在梦幻般的唐朝,固执的行者在大雁塔下祈祷,浪漫的诗人在黄鹤楼上告别。从那时起,长安的善良与宽广,武汉的英雄与多情,就被深深地烙印在这两座特别的建筑中。人类最大的骄傲,从来都是在荣耀中诞生,在苦难中见证,大雁塔所能见证的应该超出我们的想象。

  如果大雁塔也有写日记的习惯,大约这日记可以成为上下千年最绝艳的剧本。2020年的2月21日,大雁塔的日记应该写着:疫情中暗淡了许久的我,再次被点亮了。这一次的灯光要照亮的不是我自己,而是远方。三天后,从大雁塔开始整个长安都被点亮,一城的灯火对着无人的街写下“致敬英雄”,这天是二月初二,人们认为这天龙会抬头。“名题雁塔”被誉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这个冬天,能题写在大雁塔记忆中的人应该有很多。(摄影 张杰 文字 沙莎)

  捐献

捐献 2月22日上午,西安交大一附院首例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杜先生重新回到医院,捐献血浆,用于针对新冠病毒的临床治疗和研究。他也是该院首位捐献血浆的新冠肺炎康复者。 

  有谁会想到,前不久还躺在病床上痛苦恐惧的患者,会成为今日与医护人员站在一起共同抗击疫魔的英雄,又有谁会想到,曾经藏着危险病毒的患者的血液,能成为今天战胜病魔的有力武器。

  当杜先生再次踏上去医院的路时,心中充满了庄严神圣感。短短的十几天内,他摇身一变,从西安交大一附院首例新冠肺炎治愈出院者,变为该院首位捐献血浆的新冠肺炎康复者。“一定要出一份力,报答曾经救治过我的同胞,减轻他们身上的重担。”他想。照片中,他手举血液中心的感谢信,眼睛笑成了一道灿烂明媚的弧线。400毫升的血浆承载着沉甸甸的爱与责任,它将化作临床特异性治疗最可及的资源,带给更多患者生的力量。

  病毒会伤害身体,却丝毫不能动摇我们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的意志。疫情会传播,但爱更会以星火燎原之势在中国大地上点燃!一个康复者的血浆虽然有限,但他所带来的希望会由新的康复者传递给更多的人,就这样在英雄的大地上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摄影 缑永强 文字 王梓萌)

  战“疫”中的陕西速度

战“疫”中的陕西速度 2月3日22时58分,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建设现场,战正酣。位于高陵区、占地500亩的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前一天进场施工,2月10日一期建设完成,可提供500张床位。

  这是一场夜空下的生死时速。挖掘机的铁臂在寒夜中伸展,在工地上灯光的照射下,如星光般闪烁。戴着口罩的建筑工人们俯身搂起砖块,带给人们一种打捞乾坤的力量。他们整理物料的身影,是如此平凡又是如此可敬,尽管口罩遮住了一张张面孔,但那一顶顶安全帽却在寒夜中熠熠生辉。大疫如硬仗,他们便是战斗在前线的战士。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拉开的建设奇迹创造的中国速度赢得了世界各国的点赞,与此同时,西安这座城市面对疫情从容应对,更以前瞻性的忧患意识,紧随武汉,率先于全国其他城市开辟出着眼未来的公共卫生建设主战场。这些放弃节假日、团圆夜的普通建设者,无疑是这场战“疫”中最生动的注脚。(摄影 杨小兵 文字 张念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