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 2021年3月17日 投稿邮箱:sxwmw2015@163.com

繁體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要闻 > 聚焦陕西 > 正文

守陵护林,世世代代的责任

——走近黄帝陵护林人

时间:2020-04-03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苏琳

  眼前是万家灯火,身后是林海滔滔。

  4月1日凌晨,记者走进黄帝陵景区,跟随夜巡的护林员,在千年古柏群中穿行,聆听黄帝陵下护林人的故事。

  “走在林子里,比待在家里踏实得多”

  当了26年护林员,祁万红在林区不知走过了多少遍,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他再熟悉不过了。

  手提电筒,肩扛铁锨,4月1日0时,54岁的祁万红和同事再一次踏进茫茫夜色。

  护林站南侧,一条蜿蜒的小路一直延伸到桥山脚下。“几年前,这一片儿还是村庄。”祁万红说,这里现在是防火隔离墙跟林区的过渡地带,前几年,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动员下,村民们先后迁出,消除了日常用火引起火灾的隐患,黄陵人都知道,这片林子是无价之宝。

  黄帝陵景区有林木10万余株。8万余株古柏中有3万余株的树龄超过千年,是我国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柏林。黄帝陵景区管理局的67名护林员,对林区进行着24小时不间断巡护。

  电筒发出的光在朦胧的夜色中,劈出了一条巡山路。

  “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固定的巡山路线。树在哪儿,我们就要走到哪儿。”沿着曲折的山路向上,祁万红和同事不时走到树下查看是否有草木堆积,一经发现,就地起土埋压。“这样不仅能降低火险,还能让土壤保持养分。”祁万红说,每年从9月开始,他们都会对林下的杂草、灌木进行彻底割除、清理。“尤其春季,森林火险等级高,必须严防死守,更不敢大意。”

  为扩大巡护范围,护林员巡山都避免走前一班走过的路。作为小队负责人,祁万红格外谨慎,既要保证队员的安全,也要保证巡护没有丝毫疏漏。26年来,祁万红的足迹遍布林区,巡山护林也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尽管下坡的时候在光秃秃的坡面上趔趄了好几次,但祁万红的步履依旧坚定:“滑倒绊倒都无所谓,走在林子里,比待在家里踏实得多。”

  “不出成绩,就是最好的成绩”

  1时29分,护林队员在编号为“X-108”的窨井前停了下来。

  3名护林队员合力搬开井盖,祁万红小心翼翼地下到井里,检查减压阀门和消防管道。这是林区233台消火栓之一。“任何一个点位出现火情,我们都可以在第一时间用最近的4台消防栓,对火点进行立体封锁。”护林科科长李小军说。

  李小军的底气来自于这一套国内首创的山体森林消防工程:通过地下绵延20公里的消防管网和地上233台消防栓,来自桥山1021米海拔的两个2400立方米高位水池的“水龙”,可以抵达林区任何地方。加之总长5000多米的防火隔离墙、148个防火视频监控点,一个成熟的森林火险立体防控体系业已完备。

  不仅是黄帝陵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5%的黄陵县,过去20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大的火灾,也没有一人因为火情伤亡。

  这源于不断升级的防火措施和一代代护林人的高度警觉。

  2时12分,在黄帝陵景区稽查应急队备勤室,27岁的李腾正守在防火专线电话前。和护林站一样,为了让值班人员时刻保持清醒,这里没有床具,只有桌椅。隔壁的库房里,消防水带、多功能水枪、干粉灭火器、风力灭火机等常用灭火工具一应俱全。尽管防火专线电话从来没响起,但每一次夜班值守,李腾都如临大敌。

  “宁愿白等,也不敢有疏漏。”李腾说。2012年,高中毕业的李腾加入了稽查应急队,从那时起,理论学习、体能训练、应急演练就成了他的日常,而且手机长年在线,休假外出提前报备,队内召集第一时间返岗。

  8年过去了,李腾从当年的毛头小子成长为应急队的骨干。

  “有朋友开玩笑,说我每天都在重复同一件事,出工不出活。他哪里知道,未来每一天都像前一天安然无恙,正是我们护林人的理想。”李腾说,“不出成绩,就是最好的成绩。”

  “保护古柏就是保护黄帝陵”

  早在北宋时期,黄帝陵就有了第一批正式护林员。

  嘉祐六年(1061年),祭陵大臣发现桥山柏树损失严重。宋仁宗即令保护和增栽,并免除当地寇守文、王文政、杨迈三户人家差役,令其专门看护,防止火灾和人为破坏。

  李小军说,不止寇、王、杨三姓,守陵护林,是所有黄陵儿女世世代代的责任。

  3时许,护林队员到达孟塬瞭望站。66岁的梁元德正在站前平台上冲着林间闪烁的灯光吆喝。确认是“自己人”之后,老梁转身回到屋内。值守前半夜的庞天平也没休息,两人便和记者聊了起来。

  梁元德和庞天平都是孟塬村村民,他俩已经在瞭望站搭档值守20多年了。“这里离村里有2里路,白天我俩轮换两班,晚上分前后夜值勤,站上的事、家里的活都不耽误。”梁元德说。孟塬站1982年建成,梁元德1986年就值守在这里了。

  庞天平的父亲是孟塬站第一批瞭望员。1999年,30岁的庞天平子承父业当了护林员。“我算是地地道道的‘站二代’。”庞天平笑着说。

  “保护古柏就是保护黄帝陵,护林就是护陵”,这早已是黄陵儿女的共识。

  2000年前后,黄陵县对轩辕庙和黄帝陵景区进行了整体修缮,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柏树增植。20年过去了,当年的柏树苗已经融入了桥山的怀抱。

  走进柏林,也就是走进历史,每一株古柏都是时光的见证。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古柏正是黄帝陵最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最珍贵的自然景观,也是见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稀世之宝。在一代代护林人的保护下,饱经风雨的桥山,如今依旧生机勃发、郁郁葱葱。

  3时40分,祁万红和同事结束第一轮夜巡回到护林站。稍作休息,他们将开始新一轮的巡护。

  翠柏凝春华,山风奏古音。这是5000年中华文明的不绝回响,也是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奋进强音。(记者 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