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言论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重要言论 > 正文

柞水:为重人情“松绑” 为高消费“降压”

来源:陕西文明网  责任编辑:何琦  时间:2020-06-02

  柞水县积极按照省文明办关于集中开展移风易俗的工作部署,围绕村规民约、“道德评议日”等主动探索,在遏制城乡红白事过度消费上明显成效。

  一、背景与现状

  柞水县地处陕南秦岭腹地,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国定贫困县,全县人口16.5万人。“十二五”末全县贫困人口2.52万人,贫困发生率24%。但在调研中却发现群众有“三高”消费的特点:

  一是生活成本高。县城人口只有2万人,消费能力有限,日用品、果蔬等自给能力弱,主要靠西安市场供应,很多领域不能有效竞争,市场物价明显比商洛其他县区高。

  二是人情消费高。历史上柞水人口主要来源安徽、湖北等南方移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形成了互帮互助度难关的文化基因,素有热情好客的传统,遇有人客总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奉献出来,首次造访某户人家大多都是满桌满碗,铺张浪费现象普遍。

  三是随礼金额高。好客的柞水人重人情,每逢族人、亲朋、邻里婚丧嫁娶,都是不请自来,打听着送礼。前几年西柞高速开通,城乡群众家庭收入大幅增长,随礼标准迅速拉高。但经济不景气时,人情消费却没有降下来。一些收入较低的家庭就不堪重负,有些农民一年务工挣的钱只够送礼,大家送礼时欢欢喜喜,送礼后唉声叹气,给人情松绑、给高消费降压,已是众望所归、时不我待。

  二、工作与举措

  1、刹铺张之风。利用广播电视台、微柞水公众号、柞水文明网等媒体大力宣传移风易俗的意义,在迎春广场等各类LED屏每天播放节俭办红白事、移风易俗类公益广告,张贴不剩菜不剩饭广告画2万幅,城乡所有餐饮单位全覆盖。早在2014年,县人大向全县代表发出“净化风俗人情”的倡议,提倡普通人情往来以不超过20-50斤大米的价值,弘扬勤俭节约。2015年,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工会、妇联、人社局等多部门联合向发出了“移风易俗、纯净人情”倡议书,倡议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

  2、行节俭之道。纪检部门出台符合县情,下发了《柞水县领导干部婚丧喜庆事宜暂行规定》、《关于党员干部带头规范人情礼往的通知》。同时,结合农村实际,针对城乡随礼攀比泛滥问题,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通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弘扬文明节俭、健康生活。在下梁镇老庵寺村等3镇9村全面开展“道德评议日”活动,用“道德评议日”破开农村道德风尚难题,要求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签订“破陋习承诺书”,引导和帮助干部群众走出人情礼“怪圈”。

  3、凿良俗之河。在2016年新建的18个“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全部建立了“一约四会”制度,先行选经济条件好、经济条件差的村(社区)作为移风易俗试点,积累经验再行推开。在南线,选择在柞水溶洞景区石瓮子社区进行试点。成立了19人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办理1118户红白事。试点分四步:一是立村规。把移风易俗写进村民约定条款,不求朗朗上口,只需务实管用。二是建制度。在制度中,邻里百客送礼标准由原来的起步200元压缩为50-100元,烟酒两项不超30元,招待不用高档菜,当日过事当日待客,过事前公示让群众周知。三是搞服务。理事会筹钱购回5万元红白喜事所需的桌椅、碗筷等用具,每日仅收200元的折旧费,减轻群众负担。四是重监督。社区三委会(党支部委员会、村委会和村监委会)对承担监督责任。在北线,选择经济相对较差的红岩寺镇闫坪村进行试点。成立由一名村支部委员担任会长,四个村民小组组长、一名群众任成员的“红白理事会”,规定凡遇婚丧喜庆事宜,无论大小,村民随礼一般控制在30元之内,原则上不得超过50元,一次过事不得超过20桌酒席,村干部带头按规定执行。

  4、夯道德之基。县文明委将移风易俗列入申评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系列创建内容,把“除陋习、树新风”贯穿于创建全过程,以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柞水好人”、道德模范评选等创评为载体,培养正面典型,引导文明新风。同时,扎实抓好“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十个一”的亮点创新,初步形成了“道德评议日”、“我为婆婆点个赞、我为媳妇说个好”、联村共建道德讲堂、“红白事我来理”、人人都当广播员等品牌,引导农民在实践中讲道德、破陋习。

  三、成效与启示

  1、宣传引导是前提。县文明办、县民政局牵头通过在试点村悬挂横幅、印制宣传单1000余份,在村(社区)制作“活在行孝一碗汤,胜过逝后十柱香”、“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穿透力较强的标语,组织文化演出3场次,利用乡风文明一条街、道德讲堂、村广播室、善行义举榜等使移风易俗宣传家喻户晓,通过案例教育、算账对比,引导村民形成共识。

  2、村民自治是基础。人情消费高,干部群众均苦不堪言,但就是没人第一个站出来说话。宣传倡议效果差,部门强制行不通。这时村级组织特殊“地位”就显现,今年9月20日,下梁镇石瓮社区五组张元宝嫁女,在红白理事会的指导下,本人提前在大门口张贴承诺书,告知邻居百客收礼不超过100元,自己也不铺张浪费;社区理事会派人在礼房现场监督执行,事后县文明办、民政部门还颁发了“移风易俗”奖。张元宝高兴地说,“这次嫁女子礼金虽少收近万元,但支出却节约了近2万元,最关键是以后谁家过事,我送礼的负担也减轻了。”

  3、制度约束是关键。在试点村(社区)制定了《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工作实施方案》、《红白理事会制度》。县上下发了《柞水县红白理事会备案登记工作实施意见》,对各村、社区的红白理事会进行了制度性设计,对红白理事会的职责、程序、范围等予以明确。并由民政部门牵头红白理事会成员分期、分批培训,确保移风易俗稳步推进。

  4、督促检查是保障。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离不开村三委会的监督检查,在推进中与过事户签定协议书,倡树婚庆事宜新办。纪检部门组成检查监督组,不定时到饭店、婚礼城、宴会厅和村、镇进行检查,确保党员干部率先带头。在县广播电视台、柞水文明网等公开曝光被查处的典型案例,多方面形成除陋习、树新风合力。

  由于人情消费之重非一日之功,在实践中仍存在观念转变难、实际操作难、推进破题难、成果巩固难等问题,需要多部门、多层次联合推进才能有效推开,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将借鉴兄弟县区的成功经验,确保移风易俗工作见成效、惠百姓。(柞水县文明委)

陕西文明网(网页打印)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